春節期間,一些寵物店推出了“寵物年夜飯”,價格從168到368不等,每道菜還有霸氣的名字,“大展宏圖”(兔子肉)、“鳥語花香”(鵪鶉配草莓)、“四喜丸子”(肉丸)、“年年有魚”(深海魚)……
甚至還有專門為寵物制作的“寵物水餃”,售價高達68元一份。
有網友表示:手里18元一份的韭菜雞蛋水餃瞬間不香了。
其實寵物經濟的興起并不是近年來的事情了,早在90年代中期,就開始了,到如今寵物上下游行業已經衍生出非常多的分支,寵物洗浴、寵物食品、寵物訓練這些很基礎的服務已經不能滿足愛寵人士的以及他們的“毛孩子”需求了。
寵物殯葬、貓咖狗咖、寵物民宿早已不是新鮮詞匯了。在剛剛過去的農歷新春佳節,有不少人選擇就地過年,身在遠離家鄉的城市,寵物給予了他們最多的陪伴。在某種程度上講,在寵物身上花錢,其實是在滿足自己的陪伴需求。
在重慶做設計的90后女孩小李是一名“貓奴”,剛剛大學畢業的她就職于一家建筑設計院,月薪6000,每個月伙食費不足900,但花在兩只貓身上的錢每月足足有1300多元。用小李母親的話來說就是“對貓比對她親媽都親”。
但是對于獨居的小李來說,在結束了一天的繁重工作之后回到住處,是貓咪給了她最多的陪伴,貓咪的存在,讓小李感覺自己被需要、被尊重。
單身、遠離家鄉、經常加班,這似乎是很多90后的現狀,而寵物的陪伴往往能安撫他們心底的情緒與孤獨。
在中國,這門有關孤獨的經濟雖然發展了近30年,但仍舊沒有達到西方寵物行業“一家一寵”的水平,說這是一個“千億獨角獸”行業也不為過。
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城鎮寵物犬貓飼養數量超1億只,在寵物消費中,寵物食品為“剛需”,在寵物消費結構中占比超61%,寵物醫療、寵物零食為近年來不斷上漲的兩大消費門類。
而在寵物消費群體的年齡構成方面,90后早已成為主力軍,占比達45%以上。
國內養寵前五的省份(直轄市)排名為:廣東、江蘇、浙江、北京、上海。均為經濟發達地區,其中廣東省養寵物數量占比遙遙領先江蘇近6個百分點。
綜合各方數據來看,國外養寵大多為中老年人,是社會老齡化中老年人陪伴缺失的結果;而中國養寵主要是年輕、高學歷、女性居多、未婚群體,這主要與現階段年輕人不婚、晚婚、少子化、生活壓力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
國內年輕人對于寵物消費也有著更強的意愿,相應的寵物消費門類也應運而生,268元一餐的“寵物年夜飯”對于收入一般的年輕人來說雖然價格略高,但他們寧可自己吃得差一點,也要給寵物用最好的、吃最貴的。
90后路邊攤吃頓燒烤也不過百元,但每個月愿意為寵物花幾千元
寵物消費看似是實體消費,實則為精神消費。
在生娃養娃成本高、生活節奏快、生活壓力大的時代背景下,養寵物成為一種解脫、一種療愈。我想,其實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抗拒”世俗的成長與成熟,就像生養孩子一樣,每一個人都有著與生俱來的那種責任感和照顧欲,只是迫于生活,他們選擇了寵物作為自己的“毛孩子”,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堅持。
一種新型經濟的崛起必然向著人性的需求應運而生,寵物經濟潛力巨大,做好寵物行業不僅僅需要專業、標準、資源,更需要關懷、大愛和理解。畢竟,它不僅僅和孤獨有關,更與愛有關。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