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養殖寵物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興起的,改革開放后中國的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變化也很大,生活富裕,追求精神享受,導致養寵物熱,早期國人養寵物很多都是養的本國自有的品種,國外品種的寵物狗或寵物貓比較少。
上世紀90年代,很多國有企業關停倒閉,很多工人下崗后沒了經濟來源,東北雖土地肥沃,但是氣候寒冷,一年種地收入也不多,這個時候,就有部分人開始養起了寵物,繁殖寵物貓和狗等,以寵物養殖謀生,隨后更多下崗大軍加入了養殖隊伍,如今,東北仍然是全國養狗和養貓最多的地方,遼寧鞍山,有全國最大的寵物交易市場,東北的貓狗賣往全國各地,沈陽機場成了寵物的中轉站,
國內寵物市場主要的是貓與狗,根據《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養寵物人群最主要的動機有三種:喜愛寵物、愛心收養和精神寄托。
隨著國人養殖寵物數量越來越多,寵物貓狗種群的基數越來越大,寵物貓狗的價格有下降的趨勢,養寵物也不再是富人的行為,很多地方都有寵物交易市場,各個城市都有寵物店,動物醫院等。
有寵研究院《白皮書》表明,2018年中國寵物市場消費規模已達到170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比2012年擴張了近5倍,預計到2020年寵物市場規模將超2000億元,中國寵物行業在2017—2020年期間將保持年均20.5%的高增速發展,中國寵物保有量預估在1.68億只,已經掀起了一股寵物經濟的浪潮。
反觀中國出生人口,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8年出生人口為1523萬人,相比2017年整整減少200萬人,這已經是放開二孩政策后,連續第二年下降。
目前我國社會的擇偶標準和生活習慣都已經發生改變,出現了大量的丁克族與單身人員,國內的人口結構也已經進入了老齡化,即使目前國家已經開放了二孩政策,但是對于來勢洶洶的老齡化現象,所增加的人口,仍然過少,現代社會的社交模式與社交關系的淡化,一定程度上使寵物成為了新的情感支持替代品,人們通過與寵物建立起親密關系從而得到精神上的補償。
目前寵物市場的火爆,很大程度上來自利益相關方面的鼓吹和炒作,跟資本在背后的推動不無關系,其實寵物經濟過熱,弊端很多,主要的有:
1,養寵物要花許多錢,增加了家庭的經濟負擔
以養狗為例,不同品種的狗價格不同,一般普通的狗,價格在1000-3000元左右,有些稀有品種狗,可能需要幾萬元,或者幾十萬,甚至,幾百萬,上千萬的都有。
狗需要打疫苗和驅蟲,消費比較高,不同的疫苗和驅蟲藥,價格也不一樣,進口的價格貴一些,每年需要500-2000元左右。
飲食和生活用品的費用,經常吃狗糧,狗糧的價格有的幾十塊錢,有的幾百塊錢,每年的花費也比較大。正常水平養狗,一個月吃三袋狗糧,每袋狗糧的價格按照100元算,一個月就是300元,還有治療費用,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2,目前寵物咬人、傷人的事件比較多,給人造成肉體和精神上的傷害,加重了養殖者的經濟負擔。
3,寵物易傳染疾病和影響環境衛生,如狂犬病, 弓形體病等,
4,養寵物也可能會影響街坊和鄰居聯系,大部分養殖者沒有獨門獨戶的居住條件,寵物的叫聲,影響街坊和鄰居的生活,引起不必要的糾紛。
藏獒崩盤的過程依然歷歷在目,最近20多年來,藏獒因為名人效應的發酵和商家的炒作,價格從最初的幾百元,一直漲到了2005年的十萬乃至上千萬,飛漲的價格讓許多人逐利而來,藏獒的數量急劇上升,然后市場卻難以消化,在藏獒價格泡沫決裂的那幾年,商場年交易量從最高時的2億至3億,跌到了不到5000萬元,藏獒經濟泡沫破滅是因為炒作,從藏獒經濟崛起之時,就已預示了它的垮臺,現在許多藏獒成了流浪犬,經常偷襲藏羚羊,雪豹等稀有保護動物,還發生過侵犯牧民,偷襲羊群和牦牛的事件,這些流浪的藏獒已經引起嚴峻的社會和生態問題。
寵物行業,特別是寵物狗,往往會擾民,寵物經銷商人是不會去關注民生的,寵物熱炒,只為牟利,在傳統中國城市人口的眼里,養養花草,才是正常的城市生活,是保護環境之舉,體育產業,旅游產業,教育產業....等,這些正當的產業都沒有問題,可以發展,唯獨寵物產業,多了肯定會破話環境,引起生態失去平衡,是不可持續的,不值得提倡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