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種狗Lyra在把一個排骨當飲料吃(照片源自Egil-Bj?rkman)。 施普林格·大自然 CFP
中新網北京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施普林格·大自然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調查報告》新一代發表一篇獸醫系研究論文表示,如果小狗在幼仔期和更年期飲用非由加工肉類、人類文明吃剩和生牙齒組成的飲食習慣,或能預防其成年后的胃腸疾病。
該研究稱,相比之下,飲用基于深加工碳水化合物的粗磨狗糧飲食習慣以及常吃竹木耳鳴棒則與胃腸問題信用風險升高有關。這項研究結論對保障小狗的胃腸道健康具有借鑒意義。
混種狗Lyra正在雪中吃牛骨和關節(照片源自Egil-Bj?rkman)。 施普林格·大自然 CFP
論文通訊譯者及第一譯者、芬蘭赫爾辛基大學克里斯蒂納·沃里(Kristiina A. Vuori)和同事合作,自己利用赫爾辛基大學2009年編制的DogRisk食材速率問卷的數據,研究了小狗在生命晚期的飲食習慣與狗仆人調查報告小狗長大后發生慢性胃腸道發炎(CE)的關聯。慢性胃腸道發炎是一種長期持續的胃腸問題,特點為腹瀉、嘔吐和減肥。
狗仆人調查報告了自己在小狗幼仔期(2-6個月大)和更年期(6-18個月)給狗吃的食材種類和速率。論文譯者隨后分析了這類飲食習慣方式與小狗日后是否發生慢性CE的關聯。本次研究樣本包含寵狗幼仔期的4681種飲食習慣和小狗更年期的3926種飲食習慣。在這些飲食習慣中,狗仆人在依次對1016種(21.7%)幼仔期飲食習慣和699種(17.8%)更年期飲食習慣調查報告了慢性胃腸道發炎病癥。
論文譯者發現,與飲用深加工的粗磨狗糧相比,如果小狗飲用非加工肉基飲食習慣,包括生紅肉、內臟、雞肉、雞蛋和牙齒,也包括蔬菜和莓果,或是在幼仔期或更年期飲用人類文明殘羹吃剩,如烹飪過的土豆和雞肉,那么,小狗長大后發生慢性胃腸道發炎病癥的可能性會小很多。在幼仔期,非加工飲食習慣和吃剩依次能將有關慢性胃腸道發炎信用風險減少22.3%和22.7%,而與深加工飲食習慣有關的慢性胃腸道發炎信用風險會減少28.7%;在更年期,非加工飲食習慣和吃剩依次能將慢性胃腸道發炎信用風險減少12.7%和24%,而與深加工飲食習慣有關的慢性胃腸道發炎信用風險會減少14.6%。
混種狗Nala在等著吃飯(照片源自Tani-Simberg)。 施普林格·大自然 CFP
自己表示,對于特定食材來說,每周讓小狗幼仔吃數次生牙齒或關節與慢性胃腸道發炎信用風險減少33.2%有關,而一年里進食數次莓果能將信用風險減少28.7%。不過,每天給狗狗幼仔吃經過加工和化學處理的竹木耳鳴棒,則與慢性胃腸道發炎信用風險減少117.2%有關。
論文譯者總結表示,新一代研究結論表明,在生命晚期給小狗幼仔飲用豐富的非加工和天然食材,或能減少它們將來發生慢性胃腸道發炎的信用風險。不過,今后仍需開展進一步研究來證實這些結論,比如對小狗終生飲食習慣進行分析研究等。(完)
(中國新聞網)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