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糧倉十四倉
天下糧倉十四倉它,是一座關乎皇都安危的糧倉。它,曾經繁榮了400百年之久。它,曾被譽為大運河“最后的秘密”。十四倉遺址,塵封數百年,這里有著怎樣的歷史?這里又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文明,生生不息,薪火相傳,我們與歷史凝神對望,一起踏上探尋之旅。
博物館探秘
京杭大運河武清段是天津境內的最后一段,作為進京前的最后一站,武清發揮著物流園的作用,南來的貨物均在此儲存分揀,而后運入京城。元朝時,政府在武清設立十四倉,為官方屬性的物流倉儲,十四倉從元朝到清朝,運行了600年,然而至今關于十四倉仍有許多謎題待解。
“十四倉地處漕運咽喉處,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武清博物館副館長沙福山介紹。
從元代到清代,從官窯到定窯,十四倉出土文物種類之多,精美之至,讓我們依稀可見當年漕船穿梭的繁忙景象。沙館長對記者說:“十四倉遺址是元朝設立的大運河漕運倉儲管理機構所在地,共十四組倉庫,大小2600多間庫房,主要承載南糧北運的倉儲集散功能,在政治、經濟、民間商業往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像是影青凸鳳紋梨式執壺、青白釉印花鳥紋扁壺、銅權這樣的出土文物,雖然品相有些已不完整,但仍能看出其做工精美。”
靜靜陳列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歷史的見證,歲月無語,古物有言,它們斑駁的身影,讓往事不再沉默,也更讓我們對已經遠去的十四倉歷史更加向往。700多年前,為什么要在河西務建立十四倉?這里有著怎樣的繁華盛景?又有哪些重要的功能與使命?
津門首驛 曾經帆墻如林
從武清博物館出發,沿著京津公路向北路而行一個小時,就到達了河西務鎮。早在明朝,河西務就有“京東第一鎮”之稱,如今河西務鎮政府對面,國道103京津公路東側御河廣場上,矗立著一座漢白玉石碑,紀念的就是河西務這處古驛站。馬金東,一位歷史教師,也是《河西務鎮志》的編纂人之一。馬金東指著碑文對記者說:“民以食為天,運河上的漕糧一度是國家的命脈所系,元朝時河西務鎮是高層漕運管理機構所在地,也是元大都外圍最大的倉儲基地,現在只留下了十四倉等遺址和一些地名。當時全國各地的糧食要向北京運,都要集中到運河邊上,相當于臨時的中轉站;另外還有一種就是給當地的軍隊、政府部門留下來的漕糧,所謂吃皇糧的。還有一種是賑災用的,賑濟災民。”
跟隨馬金東老師的指引,記者又來到河西務鎮東西倉村,在村口南側,大運河十四倉遺址紀念碑映入眼簾。馬金東介紹:“十四倉設有14個倉,每一個倉包括50到80個倉廒,就是相當于一個大的倉庫,每個廒大約是在三間左右,這么算來,十四倉的房間數大約在2600~2700之間。十四倉可以儲糧226萬石,而當時北京所需要的漕糧大約在300萬~400萬石之間。所以河西務的十四倉就可以儲糧將近一半,它的規模是非常大的。
去年,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運河十四倉遺址考古勘查正式啟動,這是該遺址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勘探調查,也是首次全面勘查。這也讓這些看似普普通通的村莊,引來了多方關注。東西倉村原書記李國朝告訴記者:“記憶當中,國家文物部門正式進行發掘是1978年一次,1982年一次,2022年全面考古勘探。
據了解,十四倉遺址大體位于東西倉村及周邊,第三次文物普查確定的范圍是50萬平方米,而根據最近的考古勘察,實際遺址面積應該大得多。根據《元史》記載,十四倉始建于元朝,在數百年繁華歲月里,南方的糧食、茶葉、絲綢、瓷器、兵器、鑄幣等經由大運河漕運至此,分門別類上岸儲存,再分別運往北京或北方其他地方流通。據當地村民介紹,村子里經常能發現一些文物,“出土了不少東西,有水缸、酒杯、酒壺、臉盆、碗、盤子,包括咱們過去點油燈的燈盞,非常多,我們都上交了。”
在這里,曾經有著派駐軍隊的倉儲機構、高級官員的管理規制,以及頻繁出土的各類文物,這些都在告訴我們,這里曾經的繁華和重要。馬金東介紹說:“十四倉的規格比較高,官制都是正七品,下邊又設了大使和副使。再有就是為了管理十四倉,特別是整個大運河的漕運,元朝政府在河西務設了一個都漕運司,官制是正三品,這個品級是非常高的。”
天下糧倉的的消亡
無論《元史》還是《明史》,都有著關于河西務、關于十四倉的記載。這個曾經的天下糧倉后來何去何從?為了解讀歷史典籍中十四倉的記載,我們找到了天津博物館研究員陳克先生。
“國之有倉廩府庫,所以為民也,我朝倉庫之制,以北則有上都、宣德諸處。自都而南,則通州、河西務及外郡常平諸倉。”在《大元海運記》《明史》以及《武清縣志》等等史料奠基中,都有著關于河西務十四倉的記載,也印證了記者在現場探訪中的發現。十四倉獨特的地理位置,偌大的規模,重要的使命,都使之成為了漕糧運輸、拱衛京師的重要一環。可就是這樣一個顯赫數百年的地方,為何從歷史中漸漸消失了呢?那么它到底因何而沒落,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研究了一輩子運河歷史的陳克先生,也一直在尋覓著這段歷史。而在《明史》中,陳克先生經過反反復復的尋找,發現了這樣一段文字:“毀臨清、德州、河西務倉三分之一改為京通倉。景泰初,移武清衛諸倉于通州。成化初廢。”陳克介紹:“十四倉在整個元代和明代中期一直維持著作用,明代通州的糧倉就比較完備了,通州有東倉、中倉,通州城是一個大糧倉。北京城里也是糧倉。明代的時候糧倉就經常受到外來的威脅了,河西務那地方更危險了,所以還有一個安全問題。”
糧食安全,古往今來都是拱衛帝都一項重要大事。明代為了防御外襲,要將國家糧倉安排到距離京師更近的地方。而除了安全因素,陳克先生帶著我們又在史料中找到了十四倉沒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一些史料記載,北運河經常有動員的軍隊和民工來疏通。北運河常年沖刷帶來的泥沙非常多,所以得經常維修。”
根據陳克先生的推測,河道的淤積有可能成為十四倉廢棄的原因之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十四倉遺址陸續進行了幾次文物挖掘,而關于十四倉更多考證,更多的故事,則需要考古勘探的進一步工作。
盡管曾經繁華的十四倉早已廢棄,關于十四倉的故事也漸漸遠去。而天津作為首都門戶,拱衛京師的歷史使命,今日依舊存在。運河水從歷史流向今日,流向未來,讓我們腳下的故事,生生不息。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