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多年,中國資本市場迎來新一輪寵物公司上市潮。
2017年,中寵股份與佩蒂股份先后登陸A股,中間間隔不到兩個月。2022年以來,路斯股份、源飛寵物分別在北交所、深交所上市,乖寶寵物于7月過會,天元寵物9月注冊生效,福貝寵物仍在上市進程中。此外,派多格、小佩寵物、海正動保等多家企業表露出上市意愿,帥克寵物已于8月完成股改,進入上市籌備實質性階段。
“寵物行業集中上市并不特別,是人民生活水平發展到這一步自然而然的行為,上市成功與否關鍵還是自身的競爭力和規范程度。”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說。
但從浙商證券統計的2021年寵物品牌市場份額看,前十名中,美國、日本的品牌市占率分別達到37.5%、25.8%,中國品牌僅在8.3%左右。“代工貼牌”外銷占比高,自主研發周期長、成本高,新品類推出慢……國產寵物品牌想突圍仍面臨一系列難點。
上市潮起
從飼養工具到吸貓擼狗、攜寵社交,從寵物食品到寵物醫療、培訓、美容等個性化服務,風尚變化背后均指向“它經濟”巨大的市場容量。
歐睿咨詢等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寵物行業的市場規模已突破2000億元,2019–2021年復合增速達到21%,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達8114億元。疫情加深了人寵互動,近三年成為寵物主的人群占比超過一半,養寵在3年以內的寵物主占比最高,為53%;新養寵人群(養寵時間在1 年以內)占比為19%。
養寵群體迅速擴大的同時,他們也愿意為愛寵花錢。根據《2021年寵物行業白皮書》,養寵高消費人群(即主糧月均消費超過 500元的寵物主)占比25%,寵物市場仍在不斷細分。從天眼查數據看,2021年新增注冊相關企業95.6萬家,年度注冊增速超過100%;融資額超36.2億元。僅2022年上半年便新增注冊36.5萬家,融資數量超十起。
一邊是新寵物品牌的興起,一邊是賽道龍頭相繼奔赴IPO。
2017年7月,“寵物咬膠龍頭”佩蒂股份從新三板轉板成功,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成為中國首家寵物上市公司。次月,專注寵物食品領域的中寵股份在深交所敲鐘,成為“中國寵物食品第一股”。2020年9月,波奇寵物登陸紐交所,成“中國寵物生態平臺第一股”。
不過早期寵物企業上市者寥寥,直到近兩年,寵物公司上市步伐才集體加速。2021年5月,依依股份在深交所上市,成為“中國寵物衛生用品第一股”。2022年1月,中恒寵物主動撤單,結束十余天的IPO之旅。3月,路斯股份順利登陸北交所,成“北交所寵物食品第一股”。8月,源飛寵物深交所上市,成“寵物牽引用具第一股”。
目前,乖寶寵物已過會獲批,天元寵物已注冊生效,福貝寵物仍在排隊,帥克寵物、派多格、小佩寵物等動作不斷。
在眾多業內人士看來,國內市場加速發展,國產品牌蓄勢待發,但國內寵物企業多從品牌代工起家,營收多數來自海外。在外資領先、內資同質化競爭的大環境下,重資產、擴產能或成國內寵物企業突圍的戰略選擇。
部分寵物企業正是看中了上市后的“增長”機會,募資的一大用途就是擴產。依依股份在接受《財經》新媒體采訪時稱,上市打破了公司的產能瓶頸,有利于鞏固市場地位。此外,上市前公司主要收入來源于境外,上市會拓展國內知名度,便于開拓國內市場。
募資擴產
就招股書而言,乖寶寵物此次擬募資6億元,天元寵物擬募資5.6億元,福貝寵物擬募資3.48億元,分別計劃約將3.67億元、2.85億元、2.43億元投入產能擴建項目,均占全部募資比重的一半以上。
其中,乖寶寵物、福貝寵物主要從事寵物食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天元寵物從事寵物用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三家企業整體業績呈增長態勢,乖寶寵物營收能力最強。
2019年至2021年,乖寶寵物分別實現營收14.03億元、20.13億元和25.75億元,凈利潤分別為416.02萬元、1.11億元、1.42億元;同期天元寵物的營收分別為10.49億元、14.5億元、18.54億元,凈利潤分別為8578萬元、1.14億元、1.07億元。
《財經》新媒體注意到,乖寶寵物的零食銷售占比超過6成,主糧銷售占比超3成,雖然乖寶寵物近幾年有不錯的產銷率,但還未處于供不應求的狀態,且主糧的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2019年至2021年,乖寶寵物主糧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6.99%、80.97%、67.40%,產銷率分別為93.86%、99.34%、96.20%;零食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0.55%、92.05%、93.94%,產銷率分別為97.77%、99.90%、96.89%。
而乖寶寵物的擴產項目中,主要投向產能利用率并不高的主糧,包括擴充5.85萬噸主糧、3133 噸零食、1230 噸高端保健品的制造能力。產能抬頭之際公司還要“去庫存化”。招股書顯示,僅2021年一年,乖寶寵物的庫存積壓從1.3億元增長到2.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同處寵物食品賽道,已上市的中寵股份近兩年亦通過擴產、收購不斷完善寵物主糧業務布局,但并未具體披露近兩年的產能利用率情況,外界認為二者共同加碼主糧或出于產品結構、品牌溢價等考慮。
從艾瑞咨詢等多個研報披露的數據看,在“全面開花”的寵物市場上,寵物食品穩居頭部地位,消費占比近六成。其中寵物零食約占15%,寵物營養品約占10%,而寵物主糧約占75%,不僅標準化程度高,且產品種類少,適合工業化大生產。
《財經》新媒體了解到,中寵股份、乖寶寵物、福貝寵物的代工訂單多采用“以銷定產”模式,福貝寵物與乖寶寵物還采取外協加工模式。招股書數據顯示,福貝寵物超三成訂單“外包”,對此歸因于“應對因下游市場需求迅速增長引致短期產能不足采取的臨時措施” 。2018年至2021年上半年,福貝寵物的產能利用率分別為95.43%、89.41%、112.34%、96.58%。
天元寵物的外協生產占比則達到七成以上。2019年上會被否時,發審委對天元寵物重點關注的問題便是外協加工產品規模顯著高于自主生產產品的原因及合理性,以及是否可持續。
突圍不易
在寵物行業,貼牌代工的情況普遍存在。目前國內寵物食品企業均以外銷為主,外銷中又以ODM/OEM代工、貼牌模式為主,自主品牌占比很小。
通過貼牌生產,中國寵物業的經營規模得到迅速擴大,但不是長久之計。貼牌企業的發展僅限于成為“加工車間”,為國際品牌“打工”,并不掌握產品研發設計和銷售渠道,利潤空間低。一旦訂單不足,便面臨生存危機,同時還要承擔承擔自建工廠、設備折舊等風險。
但國產寵物品牌想在本土掙錢又面臨一系列難點。僅就國內寵物食品市場而言,國際品牌就占據七成甚至更高的市場份額,消費者認可度較高,且國際品牌矩陣豐富,而本土廠商品牌較為單一。由于營銷渠道不暢,研發周期長、成本高,新品類推出慢,在一些從業者眼中本土品牌優勢并不高。
“目前絕大部分國產品牌都不具備真正的研發能力,”一位寵物業人士在公開渠道分享稱, 核心競爭力大致可以分成創新能力和研發能力,目前寵物產品同質化非常嚴重,品類創新是最難的。而研發能力大致以產品配方為主,形式為輔,配方、用料、工藝的好壞決定了產品的好壞。大量資金投入才能實現真正的研發,當活下去都是問題,更別談研發。
行業門檻較低,產品易模仿的情況下,找準產品和品牌的定位制定差異化戰略,發揮生產和價格的優勢最終形成品牌效應,被一些寵物企業視為突圍路徑。基于此,部分國內寵物品牌快速向全產業鏈拓展,借助行業風口加大營銷宣傳,以低價進擊中端、低端市場爭搶渠道。
然而,這帶來的結果是加劇了國產品牌的盈利難度,絕大部分國產品牌都處于微利或者虧損的狀態。從招股書看,2019年至2021年,乖寶寵物的凈利潤合計不足2.6億元,3年的營銷費用卻超過10億元。福貝寵物的銷售費用同樣高企,在報告期內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比重達到10%左右,研發費用卻大幅走低。
明河投資認為,自身不具備造血能力的企業,在研發和營銷上的投入更是比較有限。國內農業相對粗放,在另一方面又抬高了原料成本。
長江證券在研報中分析,擁有優質產能,能更好把控產品品質并能夠進行產品概念的研發創新;注重營銷與渠道鋪設,尤其重視線下渠道;多品牌戰略,會是優質企業崛起的三個要素。
寵物行業是一個長賽道,誰跑在前面,誰能笑到最后,考驗著國產品牌的真正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