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量產的盡頭是客制化,客制化的盡頭是量產。寵物食品也不例外。
寵物行業觀察此前提到,寵物食品行業的驅動因素與消費者自身需求的演變密切相關。對于當下的一些寵主而言,市場上普遍一刀切的寵物食品產品已經不能滿足他們愈發多元化的需求,強調個性化、可定制化的寵物食品開始逐漸走向大眾消費市場。
以歐洲寵物市場為例。據歐洲寵物食品聯合會(FEDIAF)的年度報告指出,2021年歐洲寵物食品市場增長了2.8%,達到218億歐元(約合260 億美元)。其中,越來越多歐洲寵物主傾向于給予愛寵定制化的美食享受,促使食品賽道增速領跑。未來,高端寵物食品市場仍有較大的增長空間,定制化的食品、專項解決寵物身體問題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但相較于國外正在蓬勃發展的定制化寵物食品市場,國內寵物定制食品賽道卻顯得十分冷清。不僅近幾年來新入局的玩家寥寥無幾,就連市場空間也在逐漸被愈發細化的功能性食品進一步壓縮。為什么?
今天,寵物行業觀察就以《定制化寵糧,為什么在國內行不通》為主題,帶大家一起探討一下背后的邏輯。
具體內容如下:
01
什么是定制化寵糧?
想要搞清楚定制化寵糧在國內行不通的邏輯,我們首先要知道定制化寵糧是什么。定制化寵糧顧名思義,即根據用戶不同需求所制造的,完全滿足不同用戶所需標準的寵物食品。
以今年上半年官宣進軍寵物賽道的乳業巨頭伊利為例,其推出的寵物食品品牌“one on one”就主打定制化寵物糧。據介紹,one on one推出的寵物定制服務會根據寵物個體情況,如品種、年齡、體征情況、口味偏好、運動量等,通過其健康數據和日常生活細節分析,從而制作出更適合每一只寵物健康情況的寵糧,來降低健康風險。
相較于傳統寵物食品,定制化寵物食品能夠針對性解決寵物的營養需求和亞健康問題。簡單來說,這就是用戶因寵物個體生理差異、寵物易過敏、不易消化吸收等問題限制,而市場上常見產品無法滿足全部需求時的一種解決方案。
有意思的是,這種產品制造的概念也可稱為“客制化”,其被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寧向東認為是未來20年內較為重要的商業理念之一。
02
哪些企業在做定制化寵糧?
在國外市場,定制化寵糧的商業模式已經得到了驗證。諸如NomNomNow、Pet Plate、The Farmers Dog、Tails.com等都獲得了大量用戶以及資本市場的認可。例如在2018年4月被雀巢普瑞納收購大量股權的Tails.com,就使雙方獲得了巨大的增長機會,加速了大眾市場對于個性化寵物定制食品服務的使用。
而國內市場在定制化寵糧方面也早有布局。例如此前的鮮寵機密、GOUPAPA狗爸爸寵物營養定制等等,但彼時其用戶圈層較為小眾,整體定制寵糧市場也不夠出圈。
2019年1月,麥富迪官宣推出全新定制處方糧產品Dogs Care以及Cats Care,投資過億進軍定制化處方糧市場。隨后,黑米先生等品牌入局,構成了當前國內定制化寵糧的主力玩家。
但相較于國外正在蓬勃發展的定制化寵物食品市場,國內寵物定制食品賽道卻顯得十分冷清。
03
定制化寵糧
為什么在國內行不通?
隨著寵物主對寵物食品越來越精細化和高要求化,個性化定制糧的消費市場顯然有廣闊的成長空間。那么,為什么定制化寵糧在國內寵物經濟的持續爆發下,沒能夠乘勢而起呢?
寵物行業觀察認為,一方面,定制類型的產品如何平衡定制化需求和工廠統一生產的矛盾,還沒有一個較為完善的解決方案。
例如,專門建設小型生產線的話,其生產成本較高。很多定制寵物糧企業,尤其是鮮糧大多處于家庭作坊的階段,服務能力有限,供給上也很難擴大規模。
另一方面,功能化寵物食品愈發細分的趨勢,進一步搶占了定制化寵物食品的受眾和目標客戶。
例如,除了小部分追求高端精細化養寵的用戶,寵主對于定制化寵物食品的需求,大多是在寵物生病或在某方面出現問題時才會存在。而愈發細分的功能性寵物食品,也能夠解決同樣的問題。且寵物食品專寵專用概念的逐漸普及滲透,使得功能性寵物食品已經能夠滿足大多數用戶的需求,因此對定制化的需求越來越少。
同時,國內定制化寵物食品企業在原料選用和產品配方上,還有提升的空間。有用戶在定制某品牌寵糧時就表示,從其定制的產品配方中可以看出,品牌方的配方研發人員很有可能來自于大動物飼料廠或者傳統寵糧廠,配方偏向于工廠配方,而非當下主流消費群體較為認可的功能性配方。
此外,寵物行業觀察還認為,目前國內國外都在發力的寵物智能工廠,或許能夠成為定制化寵糧打破困局的解法之一。依托數字化+信息化的智能工廠,可實現小規模柔性生產,從而解決定制化寵糧的產能問題,打通“從量產到客制化,再從客制化到量產”的鏈路閉環。
至于未來市場走向如何,寵物行業觀察也將持續保持關注。感興趣的小伙伴,可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或添加小編微信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