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寵物成為人們精神寄托的一部分,養寵物已經成為一種潮流,并激發出千億級別的寵物經濟賽道。寵物糧作為寵物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成為企業入局的重要切入點,加快搭建和完善自動化生產線,以穩固的供應鏈站穩腳跟或許也將成為寵物糧生產企業布局的主要路徑。
近年來,從貓、狗到倉鼠、羊駝等均成為備受寵愛的家庭成員,寵物種類不斷拓展的同時,也讓人們看到寵物市場充滿生機與活力。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寵物市場規模從2015年到2019年期間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0%,市場規模也在2019年突破2000億元,預計未來仍將繼續平穩增長。
剛開始養寵物的人或許會敏感于誘食劑之類的添加物,但正所謂“拋開劑量談毒性的都是耍流氓”,加工糧中或多或少都有它的身影。只不過,有些不良商家的劣質糧中摻雜了大量的誘食劑和谷物蔬菜來替代肉類,導致長期吃這種糧食的寵物營養不良,甚至罹患疾病。
那么,加工寵物糧中究竟還有什么成分,使得大多數寵物欲罷不能呢?
關于寵物對寵物食品日思夜想念念不忘的故事有很多,比如有只貓咪每天都會在意識到自己已經吃光了貓糧時恐慌發作,還有那只實用主義的德國牧羊犬——在颶風哈維(Hurricane Harvey,2017年)過后,人們發現他自己背著一袋狗糧在休斯頓的街道上走來走去。
事實上,寵物糧這種令寵物上癮的特質是經過精心設計的。寵物食品產業是一個數十億美元的行業,業內投入大量資金研究“風味增強劑/適口物”(palatant),這種成分能使我們的寵物更想要吃這些公司的產品。
從腐肉中常見的難聞化學物質,到通常會加進土豆中的一種防止變色的添加劑,人們對制作最美味的寵物食品的追求帶來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發現。
“大型(寵物食品)公司有著龐大的部門去研發風味增強劑,”隸屬于瑪氏寵物護理公司(Mars Petcare)旗下威豪寵物護理科學研究所(Waltham Petcare Science Institute)的研究主管達倫·洛根(Darren Logan)表示,“就像我們為人類制造它們一樣,我們也為寵物制造它們。”
上流狗狗
第一種寵物食品是在1860年,由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詹姆斯·斯普拉特(James Spratt)發明的,他是一個事業心十足的避雷針推銷員。傳說,他某次去英國出差,有一天,在利物浦碼頭眺望時,他注意到流浪狗正在吃別人剩下的壓縮餅干(hardtack)。
這對他而言是個啟示,原因有二。
在野外,兔子吃新鮮蔬菜,但是很多寵物兔都是用加工兔糧喂養的。
首先,壓縮餅干是出了名的難以下咽——一代又一代不得不吃壓縮餅干的士兵和水手都討厭它,烘焙面粉和水混合成了這一塊塊比木頭還堅硬的簡單食物,有時硬得足以磕斷你的牙齒。它的綽號包括“鐵皮”(sheet iron)和“蠕蟲城堡”(worm castles),后者是因為壓縮餅干里時常有蛆和象鼻蟲滋生。
現存最古老的壓縮餅干是在斯普拉特到訪利物浦碼頭的九年前烘焙而成的,170年后,它看起來仍然保存完好得令人生疑。
其次,直到那一刻為止,還沒有人想過去研究他們的寵物想吃什么,也沒想過這可以商業化。自從我們飼養家養動物以來,喂它們的食物就或多或少和人類相同,要不就是指望它們自己找吃的。
早期南極航行中攜帶的哈士奇犬必須用剛被殺死的海豹喂食。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是哈士奇。在它們的故鄉北極格陵蘭島、加拿大和阿拉斯加,因紐特獵人傳統上用海豹肉喂養這些狗,而海豹肉正是因紐特人自己主要的食物。雪橇犬高度適應了這種環境,以至于1945年,英國南極調查局(British Antarctic Survey)把它們作為一種交通工具帶到南極洲時,他們發現狗狗們很難消化商業狗糧。最后,他們不得不每年殺死一些當地的海豹,僅僅是為了喂狗。這種行為一直持續到20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哈士奇被雪地摩托大量取代為止。
與此同時,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那些幸運地得到照顧的狗要么被喂食剩飯,要么被喂稀粥。即使是專門從異國引進的動物,每天也只用人類的食物來喂養——每年從摩洛哥進口的20000只左右的烏龜,絕大多數只能靠普通的菜園蔬菜或是浸過水的面包生存。貓被認為是街頭動物,很少有人喂它們。
但是斯普拉特偶然想到了一種全新的東西。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開發了“肉纖維狗餅糕”(Meat Fibrine Dog Cake),這是一種類似餅干的混合物,由甜菜根、蔬菜、谷物和來歷不明的牛肉混合而成,聲稱能滿足購買者家中獵犬的一切營養需求。(雖然它的包裝暗示著它使用的是最好的草原牛肉,但其真正成分卻是一個他帶進墳墓的秘密。)
斯普拉特的創新恰逢一場文化革新:人們看待寵物的方式發生了變化——狗和貓曾經僅僅被視為“有用的動物”或是“近乎于害蟲的動物”,如今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寵愛的家庭成員。因此,肉纖維狗餅糕的營銷定位是貴族寵物的奢侈食品。
狗餅糕的廣告稱之為“狗狗的愉悅之源”(Dog’s Delight),并引用了富裕客戶們滔滔不絕的溢美之詞。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斯普拉特牌狗糧的廣告也促使斯科特船長在1901年南極之旅時選擇用它來喂雪橇犬,但我們現在知道,它們寧愿吃海豹。
最終,這家公司還把業務擴展到了貓糧領域——“斯普拉特牌貓糧讓貓咪狀態絕佳!”他們說。此后,寵物食品日益發展,不必贅言。然而,寵物食品風味增強劑的科學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惡心的氣味
如今,從青蛙到蜜袋鼯(一種小型有袋目動物),人們可以為幾乎任何一種寵物買到特制的寵物食品。大部分寵物食品的配方大致相同——它們通常含有某種基礎碳水化合物、各類蛋白質和脂肪、糖、纖維素、抗氧化劑或其他防腐劑、乳化劑(它可以保存食物中的脂肪并防止脂肪分離)、維生素和礦物質,以及著色劑。
更復雜的配方還可能含有益生菌或消化增強劑——例如菊苣(chicory),狗糧中經常會添加它——以及酶、抗寄生蟲化合物和礦物質,以防止牙齒上的牙垢堆積。
為了把這些成分變成一塊干巴巴的寵物食品,它被制成糊狀,加熱后,將它“擠壓”通過一個有孔洞的盤子,經過這樣一個過程,就能形成與孔洞形狀相匹配的充氣產物。這和制作膨化零食的過程是一樣的,而調味劑則是在最后一步加入——就寵物食品而言,調味劑要么是噴上去的,要么作為粉末添加進去。
奇怪的是,寵物食品的健康程度和它固有的美味程度之間幾乎沒有什么關聯。這是因為,在美國、歐盟和世界上許多其他地方,為了形容某種食品是“全營養的”——包含身體健康所需的一切——它必須滿足一定的營養標準。這些標準列出了大多數成分的可接受范圍,因此制造商不能僅僅通過加入大量糖和脂肪來使產品具有吸引力。
紐約大學營養、食品研究和公共衛生榮譽退休教授瑪麗昂·內斯特(Marion Nestle)說: “從我作為一個營養學家的立場來看,所有的寵物食品都是一樣的。”
糖和脂肪不是出路,各大公司紛紛轉向了化學物質。許多動物高度依賴嗅覺來穿梭于周圍的世界,因此嗅覺往往是寵物食品公司的主要目標。人類鼻子包含大約5000萬個嗅覺感受器,然而貓有6700萬個,兔子有1億個,狗有2.2億個。另一方面,它們的味覺識別能力一般不如我們——我們相對較高密度的味覺感受器被認為是進化出來幫助我們應付自身多樣的雜食性食譜的。
問題在于,有些動物在聞到路上被撞死的動物的氣味、汗濕的襪子和嘔吐物的氣味時會覺得它們極其具有吸引力——食肉寵物經常如此——要想制造出吸引它們的氣味,而不讓它們的人類同伴感到劇烈不適,這是極其棘手的。洛根說:“這里有一個小小的悖論,因為似乎貓和狗都特別喜歡的氣味,往往與人類喜歡的相反。”
內斯特說得更加直截了當。“動物吃糞便,”她說,“它們喜歡強烈的動物氣味,而寵物食品制造商的日子真的很不好過,因為他們必須把它做得足夠惡心,這樣動物才會吃,但又不能做得太惡心,以至于主人不買。”
例如腐胺和尸胺,它們是由蛋白質分解自然產生的無色化學物質。它們是腐肉的氣味令人作嘔的主要原因——而貓很喜歡它們。雖然在人類食品中,它們的含量有時會被密切監測,以確保肉類的新鮮度和安全性,但它們往往被主動添加到貓糧和狗糧中,有時是以內臟提取物的形式,有時則是以實驗室制造的添加劑形式。
對于天然的純素食動物,如兔子和豚鼠,薄荷和牛至等植物所具有的難以抗拒的氣味有時會以濃縮物的形式添加進寵物食品。
日本風味美食
其他的深刻發現可以說更令人驚訝。最近的一項研究確定了常見的寵物食品調味劑中的9種揮發性化合物,這些化合物與狗糧在狗狗眼中的美味程度有關,包括庚醛、壬醛和辛醛,它們都有強烈的水果香味。
然而,口味也很重要——在這一點上,食肉寵物的偏好與我們沒有太大的不同。
人類食品中最受歡迎的添加劑之一是神秘的“水解蛋白質”(hydrolysed protein),它包括一長串蛋白質分解成的氨基酸,通常使用酶或鹽酸來完成分解。它所帶來的風味類似于肉類或蔬菜高湯的味道,通常伴隨著味精的味道,因為味精是同一種反應產生的副產品,它帶來類似西紅柿、奶酪和伊比利亞火腿的味道。
雖然水解蛋白是人工合成的,但是這個過程和你長時間烹飪食物的過程有所相似——這是一種預消化過程,并且被認為是許多品牌的寵物食品散發出誘人氣味的源頭。
“對貓的適口性(palatability)的理解非常類似于日本或亞洲的美食,它們極為關注鮮味(umami)和另一種被稱為厚味(kokumi)的味道。”洛根說。
厚味于1989年在日本被發現,被認為是繼甜味、咸味、苦味、酸味和鮮味之后的第六種人類味覺。它被描述為一種口感,而不是味道本身——一種賦予食物醇厚感和“厚度”的質感。與其他味道不同的是,人們還沒有將厚味與某組特定的化合物聯系起來,但是具有這種感官體驗的食物包括扇貝、醬油、蝦醬、酵母和啤酒。
第六種味道被認為特別受食肉動物的歡迎,食肉動物也許可以通過嘴里的感受器來辨別這種味道(這些感受器進化出來是為了檢測鈣質)。你也許猜到了:寵物食品公司已經開始將其與增強風味的化學物質混合在一起。
但是有些味道是你在某些寵物食品中永遠找不到的。例如,大多數野生食肉動物缺乏品嘗糖或碳水化合物的感受器。它們和狗不一樣,狗狗已經生活在人類周圍,享用我們的剩飯長達四萬年,而家貓只有大約4300年左右的歷史。在這4300年的大部分時間里,它們被認為是一種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免費害蟲防治工具。
因此,盡管貓咪特別喜歡富含肉類和海鮮的日本食物,但你不太可能抓到它們偷吃冰淇淋或是甜甜圈——它們只是沒有在人類身邊待足夠長的時間,不像狗,已經進化出了品嘗糖的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純素食動物只吃蔬菜,而蔬菜往往富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因此它們傾向于選擇更甜的寵物食品。
最后,如果沒有焦磷酸鹽——《大眾科學》雜志(Popular Science)將其稱為“貓薄荷”——任何一張風味增強劑的名單都會是不完整的。這種常見的添加劑在人類食物中發揮了許多作用,例如防止馬鈴薯制品在煮熟后變暗——但這些作用里都不涉及改善人類食物的味道。然而,貓咪會為之瘋狂,可能是因為它增強了氨基酸的味道。
如今,寵物食品公司在讓食品變美味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以至于他們越來越多地面臨一個兩難境地——他們幾乎做得過于好了。溫徹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Winchester)動物福利和倫理學教授安德魯·奈特(Andrew Knight)說:“如今,貓狗和人類一樣面臨著過度消費的危險。”
寵物肥胖在發達國家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問題,在倫敦的一次獸醫展覽會上,專業獸醫人士的一項調查表明,現在大約有51%的狗,44%的貓和29%的小型哺乳動物超重或肥胖。
根據洛根的說法,這并不是因為寵物食物的配制方式有問題,而是由于人類屈服于他們心愛寵物的哀求目光。“我們讓寵物食品適口的原因是,如果它們完全不吃我們給它們的食物,就無法滿足它們所需的營養需求,”他說,“真正的問題在于,寵物主人喂了它們太多食物——畢竟寵物自己是沒法打開包裝的。”
然而,事情也有好的一面。人們也越來越擔心寵物食品對環境的影響——2009年,兩位新西蘭科學家估計,養一只狗的環境成本大約是養一輛中型SUV的兩倍。
這就是需要風味增強劑的地方了。由于大多數寵物食品都是由基本無味的基礎成分組成,再加上美味的調味劑和氣味,所以對于食肉寵物來說,用昆蟲或大豆等可持續性更強的原料制成的寵物食品,一般和真正(天然)的食物一樣可以接受。(不過,貓的食譜里不能完全沒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