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因為有著特殊的地理環境,所以總是會發現超出人們想象的動物。比如今年6月,西雙版納就拍到一種神奇動物。
全世界最小的鹿——小鼷(xī)鹿,你聽說過它嗎?
這是少年期的小鼷鹿
比兔子還小的鹿
鼷鹿,也可以叫做鼠鹿,因為它們的外表真的有些像大老鼠。
腦袋尖長,耳朵又圓又薄,烏黑發亮的大眼睛,身子也是圓滾滾的,柔順的短毛貼在身上,這些特征和老鼠都差不多。區別就在于鼷鹿沒有長尾巴,還有四條細細的長腿。
它們細長的腳尖是分成兩瓣的蹄子,這是偶蹄目的性征。偶蹄目之下有一個鼷鹿科,目前這一科的成員有3屬,總共16種動物,在西雙版納出現的這個小動物是鼷鹿屬的一員,為了表示區別,它們還有一個名字叫小鼷鹿。
如果沒有那么長的腿,就更像大老鼠了
鼷鹿科的動物外表看起來都很相似,區別在于體型和毛色有些不同,還有個相同點就是體型都很小。即使是這一科里個子最大的水鼷鹿,體長也只有45-85厘米。
而小鼷鹿的體長體只有42到63厘米,肩高不到30厘米,體重更是輕巧,只有1.3-2.4千克。不僅是整個鼷鹿科最小的成員,還是現存有蹄類動物中個頭最小的一種,一些長得肥的兔子都比它重得多。
小鼷鹿看起來只比雞大一點
雖然名字里有個鹿,不過小鼷鹿公母都不長角。體型上雌性比雄性大一點,而雄性的上犬齒很發達,露出嘴唇外,像兩顆獠牙。
因為體型實在太小,這兩顆袖珍獠牙沒有任何威懾力。當然了,小鼷鹿也不會用它攻擊其它動物,只是在爭奪交配權的時候,雄性之間會用獠牙互相啃咬戰斗。
“看看我的牙,超兇!”
說到繁殖,小鼷鹿也挺與眾不同。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會有固定的發情期,一年就繁殖一次,可小鼷鹿不一樣,它們全年都能繁殖,只是在六、七月交配會多一些。
雖然體型小,不過小鼷鹿的孕期不算短,通常是4-5個月左右,每次基本只生一個。但它們有個獨特的本領,雌性在生產之后一兩天就能再次發情,常常邊懷孕邊哺乳。
奶孩子的雌性小鼷鹿
在有蹄類動物里,小鼷鹿這樣的繁殖能力可以說是非常強悍了。然而就算那么能生,它們也還是成了瀕危動物,這又是為什么呢?
遇水則亡?
以小鼷鹿這么迷你的體型,被其它動物捕食的話毫無反抗之力,為了生存,它們就只能想辦法躲藏或者逃命。
別看它的四條腿只有鋼筆粗細,奔跑和跳躍能力卻都很強。在叢林里逃命的時候,這么小的個子只要往灌木叢里一鉆,視力不夠好的話,很難發現它們。
吃飯也很警惕的小鼷鹿,與鄰居小松鼠
小鼷鹿是純粹的草食動物,最喜歡吃新鮮的果子、嫩葉,一些花草、還沒腐壞的落葉它們也吃。因為個子小,所以每天只能低著頭在落葉堆里找吃的。
白天樹林里光線明亮,它們會選擇在茂密的樹木或是灌木林里活動,警惕的從一片隱蔽地轉移到另一片隱蔽地,掩藏自己不被捕食者發現。
西雙版納灌木林里觀測到的小鼷鹿
到了夜晚,獨居的小鼷鹿反而會在比較開闊的地方休息。它們會一直保持著警覺,大耳朵一旦聽到有什么靠近,立刻跳起來撒腿就跑。
經過實地觀測,發現小鼷鹿往往生活在靠近水源的河谷地帶。一來這些地方的低矮灌木更密集,二來是因為它們愛吃的榕樹科植物、木奶果和余甘子之類的植物都長在河谷地帶。
在叢林里覓食的小鼷鹿
既然在河流旁生活,那就免不了“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有時小鼷鹿被天敵追得走投無路,或者不小心失足跌落,就會掉進水里。
1993年的時候,曾有學者研究表示,小鼷鹿非常怕水,一旦掉進水里很難掙扎起來,就算回到岸上也會倒地不起,需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
“我的蹄子沾到水了!”
后來經過深入觀察才發現,小鼷鹿這種怕水還是吃了體型太小的虧。
鼷鹿科都生活在熱帶氣候的地區,冬季不太需要保暖,所以毛發很薄。緊貼著皮膚的毛發在它們落水后無法提供任何保溫作用,體溫很快就會流失。
小鼷鹿的細腿顯然也無法游泳,落水帶來的恐慌會讓它們非常緊張。體重太輕立刻會被水流沖走,自己也沒有多大力氣,要在水里奮力掙扎才能回到岸上。
小鼷鹿總是在四處觀察,警惕性非常高
因此,小鼷鹿一旦掉進水里再出來,就需要休息很久,這時候一只野貓都能輕易捕食它們,完全就是“遇水則亡”。
為了保護它,甚至專門建了座橋
2007年,西雙版納展開了鼷鹿保護項目工程。為了這種迷你小動物,政府甚至修了一座30米長的橋。
上世紀九十年代,西雙版納勐臘縣就建立了鼷鹿保護研究基地。在這次保護項目開始之前,相關部門曾在40平方公里內花了一年的時間調查,最終確定中國的小鼷鹿種群只有1000只左右。
小鼷鹿真的只有那么大
西雙版納地區是小鼷鹿生活范圍的邊緣,東南亞和那里的島嶼才是它們的老家。不過就算數量少,我國也把這種小動物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08年時,第一個鼷鹿保護工程建成,里面包括繁殖研究試驗場、收容救護中心和食物園等設施,還專門栽種了3000多棵小鼷鹿愛吃的植物。
游客在東南亞遇上的野生小鼷鹿
但在保護之前,國內的小鼷鹿也曾遭遇過死亡威脅。
說到這個,肯定就要提起人類的活動。上世紀五十年代,西雙版納開始發展橡膠種植業,規模逐年擴大,后來大面積種植的經濟作物又加上了香蕉、茶樹等等,這里的雨林就不得不被逐漸“蠶食”。
雨林面積減少帶來的影響非常大,小鼷鹿也被卷了進去。
它們不愛吃人類種植的作物,林地被開墾,導致小鼷鹿躲避天敵所需要的灌木林減少,生存范圍快速縮水。
東南亞人工飼養的小鼷鹿,最愛水果大餐
2006年,勐臘縣旁一個叫大沙壩的地方,建了一座大型水庫,蓄水之后,水位上漲到了674米。
勐臘縣境內是小鼷鹿數量最密集的地方,它們向來喜歡在10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區活動。這座水庫的建成使用,就讓小鼷鹿生活的區域里,水域面積大幅增加。
就算平時獨居,到了繁殖季小鼷鹿也需要互相聯系。水庫把它們原本的領地分隔開,為了繁殖,小鼷鹿就必須涉水過河。
一只雄性小鼷鹿和幼崽,雄性長著小獠牙
游泳并不致命,但小鼷鹿涉水之后的虛弱狀態會讓它們被天敵大量捕食,畢竟它們體型那么小,雨林中幾乎所有食肉動物都是它們的天敵。
于是自然保護區和相關部門共同行動,在一處被水淹沒的小鼷鹿通道上,搭建了一座長29米、能讓兩張汽車并行的水泥橋,還在上面鋪滿泥土,種上不同的植物,成為小鼷鹿們的專用通道。
經過十幾年的保護,如今在西雙版納自然保護區里,觀測到小鼷鹿的次數越來越多,它們的活動范圍也逐漸擴大。
也許以后去西雙版納旅游,就會偶遇這種小精靈呢?
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的小鼷鹿
參考資料:
[1]. 百度百科鼷鹿、小鼷鹿、鼷鹿科詞條
[2]. 2008年《云南西雙版納勐臘地區小鼷鹿種群數量與棲息地選擇》 作者:曹明
[3]. 2008年《勐臘大沙壩水庫地區小鼷鹿種群數量調查及生境選擇研究》 作者:楊海云
[4]. 2017年《西雙版納鼷鹿種群分布研究》 作者:楊培鴻、宋志勇等五人
[5]. 2010年《滇南勐臘地區威氏小鼷鹿種群生境利用》 作者:曹明、周偉、白冰等六人
兌換會員本文為會員精選內容,兌換后即可查看全部精選內容~
養生小知識生活小妙招不做爸媽不知道職場加速器財經縱橫杏壇資訊午間拍案驚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