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藏獒最鼎盛的時期,人們賦予了藏獒更多臆想的地位,最典型的一句話叫做“二獒敵一虎、一獒戰三狼”。其實這樣的說法當然過于夸大:
先說前者,古時候說的“龍虎相爭”也僅是棋逢對手、勢均力敵的神話,而二獒等于龍,這話要是傳進傳說中龍的耳朵里,不知它會作何感想。豐滿的理想下是現實的骨感,一只成年虎搞定藏獒也是分分鐘的事。
就拿耳熟能詳的東北虎來舉例子,成年藏獒的牙齒基本不超過5公分,而成年東北虎的虎皮厚度就足以達到6公分(包含皮下層的厚度),試想一下,藏獒張著大嘴咬老虎一口,結果連人家衣服都沒咬破,還怎么和人家打,反過頭來,老虎的犬齒長約6公分,咬合深度在10公分,對于防護薄弱的咽喉部位,這10公分的穿透可以輕易結束獵物性命。而且藏獒的爪子長度同樣不及老虎,藏獒一爪子下去對老虎來說小痛小癢,而老虎一爪子過去足以讓藏獒開膛破肚。
再來看最直觀的體型,目前世界上并沒有體重最大藏獒的記錄,在我國的記錄保持者是2007年中國第三屆藏獒展覽會上成名的比爾,體重100公斤,肩高80公分,虎面獅頭,被獒界稱為“中國第一巨獒”。哪怕如此龐大的體型,在老虎面前也是小巫見大巫,蘇門答臘虎作為現存最小的虎種,體重可以達到120公斤,而上文說到的東北虎,體重更是可以達到300公斤。
最后拋開外在優勢不說,單論身體機能,事實表明,貓科動物的速度及敏捷性強于犬科,更何況是在深山老林里稱王稱霸的老虎。老虎的全身肌肉比例可以達到70%,集合速度、耐力、爆發力于一身,而精壯的身軀下并非頭腦簡單,狩獵從埋伏到偷襲到重擊到一口致命,每一步都是計劃下的行動。
那么問題就變得很簡單,一個皮比你厚、戰力輸出比你高、塊頭比你大、敏捷度在你之上、耐力比你足、腦子還比你好使的對手杵在面前,你咆哮著“就你這號的,我打你三個”,這怎么看怎么不科學呀。
其實說藏獒打得過老虎、獅子,這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為什么這么說呢?藏獒在青藏高原上活動,而作為世界第三極的高原上哪來的老虎、獅子呢。那么關于幾只藏獒能與老虎一戰的猜想,我們不妨從另一種比老虎小的多的貓科動物——豹身上舉一反三。
2000年《云南日報》有篇文章,講述的是8只藏獒與1只金錢豹對打,“金錢豹頑強抵抗,負傷遁跡山林,而藏獒也3死5傷”,當然這篇文章的主題是贊頌藏獒血性,不畏強敵,可是8對1最后還輸成這樣,可見藏獒的戰斗力是被人為夸大了。
有了上述與老虎的對比分析,那么簡短潔說“一獒戰三狼”,狼指的是藏狼,這是一種小型狼,體重一般在20公斤上下,這跟老虎和藏獒對比一個道理,在絕對力量的壓制下,其他的技術要素退居次位,(為什么只談絕對力量不談技術,因為不論是虎還是藏獒,都不是為了格斗而生,不能拿比特犬等經專門培育用來打斗的犬只說事),如果還不能理解就換成人,同樣是沒有經過格斗訓練的一個一百好幾十斤的大人和幾個三四十斤的小朋友赤手空拳對打,并沒有什么可比性。
所以,不管是哪種說法,其最終的目的就是通過這種不可思議達到博人眼球效果,推動藏獒價格一漲再漲。但盡管如此荒誕夸張,藏獒的地位卻真的自此水漲船高,走上了一條爆炸式增長的詭異快車道。
藏獒的大熱,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在當時,最初藏獒的關注焦點不在國內而是在國外,上世紀80年代,藏獒在國外逐漸受到關注但價格只是緩慢抬升,到了1985年前后,藏獒養殖在國內開始起步,當時一條獒的價格在三五百元上下。而行業真正的快速發展大概始于2005年,十萬、百萬、千萬的昂貴藏獒開始逐漸報端。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是2005年在蘭州黃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首屆中國藏獒文化節上,中國藏獒俱樂部主席馬俊仁帶去了30只藏獒,其中一只名為“小王子”的藏獒,有韓國人開價2000萬,馬俊仁當場還價4000萬。自此擁有藏獒成為時尚,各地形成養獒熱潮,天價藏獒層出不窮。
究其原因,一方面,一部分人崇尚的是藏獒的內在精神文化,天生的忠誠與無畏,與它的原始對手——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狼的一生為自己而戰,激烈的撕咬搏斗是為了生存;藏獒的一生是為主人而戰,搏斗基于職責、始于忠誠,從不挑選對手,只要是入侵者就是敵人,不論對手有多么強大,哪怕流干最后一滴血也不會服輸。
這種精神內涵其實就是現代社會人們對于誠信、對于忠誠、對于無私的強烈渴望。在經濟飛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在人與人的陌生感與不信任感日漸增強的環境中,富含著不屈不撓的意志、不畏強敵的勇猛、舍生忘死的奉獻的藏獒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喚醒了人們對于勇敢、堅韌、忠誠、無私的信念追求。
另一方面,寬廣的市場前景,巨大的潛在利潤,龐大的受眾需求,尤其是第一批“吃螃蟹”人的暴富,無形中刺激著未涉足行業者想同樣大撈一筆的神經,快速暴富效應讓一批批后來者紅著眼涌入養殖圈;從消費者角度來說,藏獒魁梧挺拔、力大兇猛、對陌生人有強烈的敵意,對主人又極其友善,這種特性無形中襯托出主人的地位,在攀比心理和從眾心理的影響下,養一條藏獒已經不單純是出于護衛的考慮,更多了一層炫耀的成分,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征。
所以消費者尤其是富商對于藏獒的狂熱需求,為藏獒價格的居高不下提供了強硬的支撐力度。當然,也存在一些購買者出于的是一種情懷心理,《Jing Daily》主編Liz Flora總結過這么一句話“藏獒以兇猛聞名,傳統上常和崇尚自由的游牧藏人聯系起來,為擁有藏獒的漢族人提供了一種靠近喜馬拉雅山的浪漫風情,而漢族消費者總是愿意出高價購買與西藏的浪漫有關的任何東西”。
目前世界價格最貴的藏獒無從查證,但上文提到的中國第一巨獒“比爾”,在2007巡展的報價就達到了3000萬人民幣,一次配種費就高達百萬之巨,無獨有偶,時間來到2012年,在山東青島的“中國藏獒文化巡回展”上,一條名為“意大利”的紅獒被富商當場開出三千萬元的高價,但即便如此,藏獒主人仍未出售,雙方約定待“意大利”與另一條名貴藏獒“鴻運當頭”交配繁衍后,其后代以1000萬一只的價格供富商挑選。
頂級藏獒的價格令人咋舌,但問題在于并不是每次交易背后都是基于富人的個性化需求,幾乎在任何一次藏獒博覽會上都會有一個有趣的現象,高價甚至天價藏獒的交易一般是在藏獒養殖場間進行,也就是說賣家與買家都是行內人士,“漫天要價”后也沒有常見的“就地還錢”,這其中或許暗存著行內炒作。交易不需要真正的真金白銀付費,只需要把價格喊上去以博人眼球。
這種炒作與零幾年的蘭花頗為相似,要知道2001年到2006年的蘭花價格一路飆升,簡直可以用匪夷所思來形容,06年在貴州舉行的全國第十六屆蘭花博覽會上,“天逸荷”成交價達到兩株500萬,無獨有偶,“奇異水晶”可以賣到200萬一盆,而到了2007年價格暴跌。3年后的2010年,蘭花價格重新抬頭,第二十屆蘭花博覽會上一盆“素冠荷鼎”大約要價1500萬成為全場焦點。
所以還是應了那句“存在即合理”,只要市場需求存在并且不衰,那么在各種炒作的推波助瀾下就會吸引更多人的目光,不管是有閑錢還是沒閑錢的人在利益誘惑吸引下會大批趕來投機。藏獒經濟火熱的時候,在全國各地舉辦的藏獒博覽會上不難發現,天價藏獒交易頻頻發生,幾百萬一只的現象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花費五、六千萬購買種犬和修建養殖場。
不僅購買種犬價格昂貴,就連配種費沒個小幾萬也拿不下來,品相更好的藏獒單次配種費更高達幾十甚至百十萬。有些掏不起高昂配種費的小養殖戶便與人合伙湊錢或借錢,這一點有點像賭石切翡翠,在沒有切開原石之前永遠不知道石頭里面是什么情況,正所謂“一刀窮、一刀富、一刀穿麻布”,而在藏獒幼犬出生之前一切同樣都是未知數,很多人以賭徒的心態加入其中。
因此,藏獒的走紅并不單純是自身條件多么出色,當然這是一部分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因為任何一種“商品”的大熱,都離不開“人”在后面的推動。
【本人原創文章。圖片全部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權益,請私信告知刪除。由衷感謝“一個男人在流浪”的大力支持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