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鉤蟲病是貓多發的寄生蟲病,危害嚴重。對貓有感染性的鉤蟲有狹頭鉤蟲、管狀鉤蟲、巴西鉤蟲和犬鉤蟲等。常見的是管狀鉤蟲與巴西鉤蟲。
(1)病原及其生活史。鉤蟲寄生于貓的小腸,尤以十二指腸為主。鉤蟲在小腸內產卵,并隨糞便排至體外,約經一周左右發育并蛻化成感染性幼蟲。幼蟲經皮膚或經口感染。當幼蟲經皮膚侵入時,鉆入外周血管,隨血流經小循環至肺,移行到肺泡和小支氣管,隨呼吸道分泌物到口腔,被再次吞咽下,并在小腸內,發育成成蟲。約50天后交配產卵。
(2)癥狀。本病的臨床表現不明顯,主要是貧血,或局部皮膚上有出血和炎癥。嚴重時,血液稀薄,可視黏膜蒼白,消化障礙,下痢和便秘交替發生,糞便帶血或呈黑油狀,食欲大減,時而嘔吐,異嗜,體況下降,消瘦,嚴重時導致昏迷和死亡。
(3)診斷。可采用飽和鹽水浮集法檢查糞便內的蟲卵進行確診。
(4)防治。甲苯咪唑對貓鉤蟲有特效,其口服用量為10毫克/千克體重。預防本病,應保持貓窩的干燥、清潔衛生,經常放陽光下晾曬。定期做糞檢,發現鉤蟲卵時,要及時驅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