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艾滋病又名貓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是由貓免疫缺陷病毒引起貓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傳染病。本病以免疫功能缺陷、繼發性感染、神經系統紊亂和發生惡性腫瘤為特征。198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在貓身上分離獲得貓免疫缺陷病毒,并證實已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十多個國家流行。美國農業部提供的數字說,據估計全球家貓中有2%~5%感染了貓免疫缺陷病毒。
(1)癥狀。貓艾滋病潛伏期較長,一般3年,產生臨診癥狀的平均年齡為10年。因此自然病例主要見于中、老齡貓。大多由病貓接觸、撕咬傳染而來。主要臨床癥狀為病貓免疫力下降,發熱、慢性口腔炎、嚴重牙齦炎、慢性上呼吸道病、消瘦、淋巴結炎、白血球總數下降、貧血、慢性皮膚病、腹瀉、青光眼和角膜炎等多種眼疾,5%的病貓還可出現動作和感覺異常或行為改變等神經癥狀。此外,有些感染貓在鼻、腸、脾發生b細胞型淋巴肉瘤。
(2)診斷。貓艾滋病臨床癥狀與其他貓病表現相似,診斷較為困難。根據本病持久性白細胞減少癥,特別是淋巴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癥、貧血及低球蛋白血癥、淋巴結活檢增生或萎縮和退化等可做出初步診斷。目前還沒有快速診斷試劑,要想確診,必須經過有條件的實驗室進行病毒分離和鑒定,或通過血清學試驗確診。
(3)防治。因人體免疫缺陷病毒與貓免疫缺陷毒病相似,所以可用人抗艾滋病藥物,但費用昂貴,療效不確定,故一經病毒分離鑒定為艾滋病貓,即可以安樂死等手段處理病貓,并將病貓尸體高溫無害化處理。國外2002年已開始生產和銷售貓艾滋病疫苗。我國目前尚無此類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