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布閉殼龜(學名:Cuora amboinensis)又名馬來閉殼龜,為龜科、閉殼龜屬的爬行動物。分布在孟加拉、緬甸、泰國、柬埔寨、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生活在溪流、沼澤地及離水不遠的低洼地,食蠕蟲、蝸牛等,人工飼養條件下食瘦肉及香蕉。安布閉殼龜屬半水棲龜類。飼養環境可布置成水陸兩便式,但水位應超過龜背甲的高度,背甲長時間露出水面會出現爆殼的現象。
安布閉殼龜外形特征
頭中等,吻突出于上顎。吻長約與眶徑相等,上顎略鉤曲,頭背皮膚均光滑無鱗。頭背棕橄欖色,頭側黑色,從吻端沿頭背側緣及眶上緣有一條黃色寬縱紋向后延伸至頸部,此外,從吻端經眶向后及口角后亦各有一條黃縱紋,后者達鼓膜,鼓膜黃色。
體背為均一的棕黑色。背甲長196~205mm,寬141~146mm,殼高90~94mm,殼長約為殼高的2倍,背甲前后緣圓,無凹缺。脊棱明顯,無側棱,頸盾中等,第一椎盾前后緣大體相當;第二椎盾長大于寬;第三椎盾長與寬略相等;第四椎盾后緣約為前緣長的二分之一;第五椎盾前緣約為后緣長的二分之一。
腹部黃色。腹部各盾片外側緣的后緣均有一明顯的暗棕色圓形斑,緣盾腹面的后緣亦有暗棕色斑。
腹甲長176.5~186.5mm,寬98.5mm,略短于背甲。前、后緣圓。各盾縫以腹盾縫最長,肱盾縫和股盾縫最短,各盾縫長的順序為腹盾縫>肛盾縫>胸盾縫>喉盾縫>股盾縫≥肱盾縫。腋盾和胯盾小或幾乎無。甲橋不明顯。背、腹甲以韌帶相連,腹甲有“鉸鏈”,即在胸盾與腹盾及相應的舌板與下板間均以韌帶相連,腹甲可以完全關閉背甲。指、趾間全蹼。四肢棕橄欖色至黑色,前肢前緣有擴大的鱗片。尾中等長。安布閉殼龜幼體背甲低平,具三棱,后緣略呈鋸齒狀。腹部各盾縫長的順序為腹盾縫>肛盾縫>胸盾縫>喉盾縫>股盾縫>肱盾縫。雄性腹甲微凹,尾較粗、較長。
安布閉殼龜生活習性
安布閉殼龜棲息在平原地區的沼澤、濕地、池塘、河流中的水蕩以及水稻田等水流緩慢、底質松軟的水域。雖屬于高度水生的動物,但也常發現在離水域較遠的陸地。安布閉殼龜生性溫順,膽小。每年4至6月底繁殖。通常每次產卵2枚,每年可產3~4次,卵白色,長橢圓形,殼易碎。卵徑為40 46mm×46~48mm。剛孵化的幼體具三條脊棱,背甲長30~34mm。在野外,安布閉殼龜是明顯的草食性的,但在飼養條件下能適應各種動物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