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馨雨-蘇州大學
近日,“女子花25萬元成功克隆去世寵物狗”一事沖上熱搜,引發社會熱議。該女子稱愛犬走后“心里實在是放不下”,所以選擇了克隆。記者通過調查寵物克隆市場,發現寵物克隆市場在道德、價格、維權糾紛等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風險與問題。-9月26日 《法治日報》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有了養寵物的經濟能力,同時現代化帶來的社會壓力的倍增,使得養寵物成為諸多人尋求陪伴和寄托情感的方式。但自飼養寵物之初,就注定著離別的結局。面對這樣的離別,有人選擇用克隆技術來克隆逝去的寵物,以期緩解思念和延續情感,但是克隆寵物真的是最好的解決離別傷痛的方法嗎?
盡管商業化克隆動物,在我國現行法律框架下并不違法,但仍面臨著倫理道德帶來的風險問題:網友們質疑“克隆的寵物就是原來的寵物了嗎”“克隆的不過是軀殼罷了,并不能讓死去的寵物回來”;同時克隆寵物的過程需要一到多只動物取卵代孕,為了自己的“私欲”讓這些動物“受苦”,在道德層面仍站不住腳;甚至克隆出的部分“失敗”寵物還可能面臨遺棄問題……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寵物克隆的技術并非是無懈可擊,克隆的寵物與逝去的寵物并非能百分百還原,克隆的寵物在后續可能存在一系列健康問題等等。
我們都曾聽過一句話:“不要因為害怕離別,而拒絕相遇”。養寵物也是這樣,從最初就知道相遇的結局是離別,在離別之時,才更應選擇溫暖體面的方式說再見。離別之初的痛苦不可避免,養寵人士克隆寵物的選擇也可以理解。但人人都應清楚的是,那個彼此陪伴相守已久的寵物終究是離開了,即使通過技術手段復刻了容貌與性格,也不會與主人擁有曾經的共同記憶。而且如果克隆后的寵物再次離開,主人不是會再經受一次離別的痛苦嗎?因此,通過克隆來延續情感,未嘗不是一種對離別的逃避。
應該明白的是,寵物與主人有幸相遇,有幸相伴,已是人生極大的緣分,緣起緣落,待到分離之時,也值得我們與它好好道別。再者,也許我們可以仿照人類社會的殯葬儀式:整理寵物的遺物、告知親友寵物的離開、為寵物舉辦告別儀式、為寵物選擇沉眠的地方、留下寵物生前喜愛的玩具作為紀念……然后繼續好好生活。而我想,這樣的道別也是寵物最期待看到的。就像動畫片《尋夢環游記》里所說的那樣,“死亡不是終點,遺忘才是”。
日升日落,春去秋來,生死輪回,皆是自然規律。寵物克隆或許能夠幫助主人找到情感一時的寄托與延續,但離別不會因為克隆就完全消失。怎樣面對生命的離開,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