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標題中之所以沒用“寵物狗”的稱謂,一是節省字數,二是我認為寵物狗也是狗。)
最近,因主人被隔離,其所養的寵物狗被撲殺的事情,被弄得沸沸揚揚。央視網還以《“隔離寵物狗被撲殺”,別把別人的寵物當畜生》為題進行了深度報道。央媒的這個標題帶有情緒化,所報道內容的傾向性也很明顯。
焦點之一:狗是否傳播新冠病毒?
焦點二:主人因疫情被隔離后,寵物狗該如何處理?
在沒有科學定論的情況下,在有些地方防疫壓力非常之大的情況下,如何處理防疫和寵物的關系?嚴重一點說,人和狗哪個更重要?主人被隔離,寵物狗不能隨意撲殺。在防疫的緊急情況下,在沒有很好的方法管理相關寵物的情況下,怎么辦?
焦點之三:寵物與家畜家禽有多大區別?
難道加上寵物二字,某些被寵的狗就不屬于動物了?就不是家畜了?按照如此邏輯推論:寵物不是畜牲。這種說法聽起來都感到新鮮。但又一想,這么說肯定是有依據的。我就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國家相關部門制定的有關“目錄”中說:關于狗。隨著人類文明進步和公眾對動物保護的關注及偏愛,狗已從傳統家畜“特化”為伴侶動物,國際上普遍不作為畜禽,我國不宜列入畜禽管理。狗…不宜列入畜禽管理。稱謂是“畜禽”。“不宜”的意思是:最好不要。不是完全不能。那么世界上有多少國家的人不把狗當作畜禽、不吃狗肉呢?
如果把“寵物不是畜生”定性的話,就會出現“寵物畜生”和“非寵物畜生”之分。如果特指狗的話,那也應該有“寵物狗”和“非寵物狗”之分。按照奴隸制社會性質劃分,寵物狗就是貴族狗,而非寵物狗就是奴隸狗。以此類推,其他畜牲呢?是不是也應該有寵與非寵之分啊?
我們應該用理性的、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看待狗所帶來的問題和現象,不能因此造成新的社會矛盾。現在是觀念沖撞時期,現在不吃狗肉的,不等于你的祖輩不吃狗肉;現在吃狗肉,不等于你的孫輩也會吃狗肉。新時代,許多思維觀念都在轉型、蛻變,一定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我也養寵物狗,但我也尊重不喜歡養狗人對狗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