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上海居民帶上寵物集中隔離#”的話題登上了微博熱搜榜。1月21日上海市通報3例本土確診病例后便立刻開展對確診病例所住居民區的集中隔離工作,現場視頻顯示不少居民在前往集中隔離點時帶上了寵物,這種關注細節的人性化管理方式獲得了大批網友點贊。城市管理者對待寵物的態度體現了城市的溫度,由此可見,寵物對于現代人來說已經越發重要。
近年來,寵物早已成為了許多家庭的固定成員。《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數量達9915萬只,中國大陸城鎮常住人口總量為84843萬人,如果按比例計算,則每十人中就有一人養有一只寵物狗或寵物貓。
寵物數量的增長帶來的是寵物經濟的增長,2019年城鎮寵物消費市場整體規模達2024億元,同比增長18.5%。其中,人均單只寵物犬年消費達6082元,人均單只寵物貓年消費金額達4755元。網友戲稱,自己也許會舍不得在“雙十一”買一件羽絨服,但一定會記得給家里的貓主子囤貓糧和貓砂。
中國寵物行業市場規模的逐年遞增背后有寵物食品做支撐。Euromonitor的統計顯示,2016-2019年中國寵物食品市場銷售額的年均復合增長率為30.86%,遠遠超出了世界平均水平(3.77%)。不過,根據淘寶2020年“雙十一”的數據,雖然貓糧狗糧的銷量仍在增長,但在整體寵物用品開支中的占比卻從2019年的47%落至39%,“毛孩子”們的“恩格爾系數”首次出現了明顯下降。
除了食物以外,寵物玩具、寵物保健品、寵物配飾也成為了銷量冠軍。寵物消費還出現了親子化消費的傾向,寵物奶茶、寵物陪伴機器人、寵物訓練班、電熱毯貓窩等均成為了增幅最快的商品。
養一只“毛孩子”究竟要花多少錢? 家養寵物的平均壽命約為10年,美國金融資訊媒體平臺Investopedia以此為周期為家養寵物算了一筆賬,發現食物消費只占整體消費的20%上下,其他費用則主要集中在醫療和休閑方面。
美國家庭的寵物滲透率高達68%,中國的寵物滲透率則與日本(28%)接近,約為22%,從這個角度看,美國的寵物消費規模遠遠大于亞洲國家。然而,目前看來中國寵物消費升級的方向則正在與美國的發展方向基本保持一致。從一篇媒體采訪可以看出,飼養一只小型寵物的基礎費用包括疫苗、食物、配件購買等,平均每月開銷可以控制在200元以內,真正的大額花銷則集中在看病、絕育、體檢、驅蟲以及各類零食、玩具上。
有分析認為,寵物經濟未來仍有很大增長空間,因為養寵人群整體呈現年輕化特征,月收入在8000元以上的占比三分之一,養寵人學歷也集中在本科和研究生及以上。上述特征可以明顯看出這一群體的消費潛力,當前中國的寵物消費仍以商品購買為主,未來隨著需求的不斷增長,不排除出現服務購買增長的可能性。
寵物經濟熱與寵物“人格化”的趨勢緊密相關。有寵物行業專家將養寵劃分為三個時代,2000年前是1.0時代,養寵多出于工具性目的,如讓狗看家護院、讓貓捕鼠等。2000年到2015年則進入了2.0時代,人們養寵的目的開始向互動性和陪伴性轉變。而2015年至今,寵物經濟則進入了3.0時代,寵物“人格化”趨勢明顯,寵物消費的需求也日益多樣化。
芬蘭瓦薩大學的研究者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上述“更迭”是因為寵物消費在一定程度上為現代消費者的身份構建提供了補充。在消費和物欲至上的社會中,消費者時刻需要在自我和多重社會身份中做選擇,而為自己家的寵物花錢則可以從個性開發、幸福感來源、關系聯結、狀態溝通、自我奉獻等多個方面幫助消費者保持心理平衡,使其更容易在個人維度、社會維度和情感依戀維度上獲得自我認同。
不過,水漲船高的寵物經濟也引來了不法分子的關注。從業資質缺失的寵物醫院、劣質寵物食品引發的事故頻繁成為社會新聞,最近甚至有商家趁盲盒經濟興起開始在各網購平臺出售“寵物活體盲盒”。上述亂象的出現與當前寵物產業相關社會政策的缺失不無關聯,現有法律法規對寵物醫療事故相關的賠償條款已經不再完全適用,寵物法律法規的完善與提升不僅可以規范寵物服務機構市場,也可以回應中國日益增長的寵物經濟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