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寵物經濟如火如荼的發展,寵物“免費領養”的騙局也日益頻發,且不斷衍生出各類新型的領養騙局,以致亂象叢生。
有媒體披露的案例顯示,有消費者要免費領養一只柯基犬,卻被強制綁定了各種消費要求,從收取疫苗費到“原狗糧”、配套羊奶粉、益生菌,再加上消毒水等雜七雜八的費用,最后竟然支付了1700余元。不僅如此,最后還發現是一只感染了病毒的病犬。
除了這類層層加價的套路騙局,還有人簽訂了寵物用品購買協議,每月固定消費,結果發現寵物生病、寵物用品質量低劣,自己卻面臨一旦違約,則需要支付高昂違約金的限制。諸如此類的“領養騙局”,已經不勝枚舉,讓不少愛寵人士深受其害。
為什么會出現這類騙局?從行業發展角度看,歸根結底來自于行業內部激烈的“低價競爭”。以寵物貓市場為例,近幾年,隨著寵物貓市場的火熱,部分貓販子惡性競爭、隨意繁殖,導致品種貓價格跳水嚴重、健康狀況良莠不齊,大量品種貓售出困難,市面上各類銷售套路層出不窮,逐漸演變成騙局。
如今,這類騙局已經出現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很多寵物店出于公益善舉,發布出真實的寵物信息,甚至還遭到了網暴。這類騙局不僅讓入坑者受到了利益和情感的雙重傷害,也擾亂了寵物市場的良性運轉。有些寵物販子甚至憑借“免費領養”或“低價領養”的套路做大做強,發展成了全國連鎖。
這其中,不法商販的變相強賣已經在打法律擦邊球,有些虛假宣傳和欺騙性銷售,則已經涉嫌詐騙。例如,有些寵物店以“免費領養”名義實際高價出售病寵,可能涉嫌詐騙,如詐騙公私財物價值達到三千元以上,可能就構成《刑法》規定的詐騙罪,一旦被起訴將面臨法律制裁。
然而,在現實中,很多此類違法行為卻并未得到有效懲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缺乏健全的市場監管、執法力量介入滯后,也常常顯得被動;另一方面是受害者維權成本高,很多受害者避嫌、避煩,不愿久耗,也讓不法商販有恃無恐。對此,是時候開展精細化治理了,而這需要各方發力。
一則,需要相關愛寵人士增強維權意識,一旦發現入坑要積極維權,必要情況下可以組織有相同境遇的受害者,進行集體訴訟,增大勝訴率;二則,需要市場監管部門對于這一現象聚焦關注、加強監管,開展日常性的抽查、舉報受理工作,發現一起查處一起,對不法商販形成威懾,剎住寵物市場中的這股不良風氣。
此外,相關寵物領養信息的發布平臺,也要把好審核關。可以要求寵物供給方出具疫苗本或其他可證明寵物健康的證書,一旦發現問題賣家,要及時下架并進行處罰。
當然,對愛寵人士來說,還有必要提高警惕,將預防工作做在前面。在同情心泛起之時,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詢問寵物信息,查看相關證明后,再簽訂完善合同,這才是對寵物和對自己負責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