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專題封面。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 供圖
中新網北京1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1月17日在北京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其“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專題稱,2022年極端天氣頻發疊加區域性突發事件,導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減產1.3%。
該專題在連續8年開展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分析的基礎上,應用遙感手段對2021-2022年全球農業氣象條件、全球糧食主產區糧油作物種植與脅迫狀況進行獨立監測,預測2022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產量、供應形勢和進出口形勢,分析極端天氣和區域性突發事件對糧食生產和供應形勢的影響;進一步結合復種和灌溉耕地分布數據,評估全球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復種和灌溉對糧食產量的貢獻及其對糧食穩產增產的作用,可為增強全球糧食信息透明度、應對全球糧食安全挑戰、實現聯合國零饑餓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科學的信息支撐。其三項主要成果和結論如下:
一是2022年極端天氣頻發疊加區域性突發事件,導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減產1.3%,是近10年第二大減幅,玉米產量減幅較大,水稻產量同比基本持平,小麥和大豆小幅減產。中國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較強,長江流域極端高溫干旱、西北局地澇漬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有限。
二是從市場供應形勢來看,2022年大宗糧油作物潛在供應量略高于2021年,但區域性突發事件加劇了全球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中國大宗糧油作物進口來源國供應形勢略好于2021年,其中,大豆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使得中國大豆產量達10年最高水平,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進口大豆的依賴。
三是復種可直接增加糧食種植面積,灌溉可提高作物對異常農業氣象條件的抵抗力,對保障糧食穩產增產效果明顯,但單季種植模式與雨養農業仍占據全球農業生產的主導地位。報告顯示,僅占全球耕地總面積14.8%的復種耕地生產了19.8%的糧食;占全球耕地總面積23.4%的灌溉耕地生產了41.4%的糧食。印度和中國通過穩步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在適宜的區域推行復種種植模式和灌溉管理措施,實現糧食穩產增產,可為發展中國家零饑餓目標實現提供借鑒。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新聞發布會會場。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 供圖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自2012年起持續開展“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工作,圍繞全球生態環境典型要素、熱點問題和重點區域3大類主題,過往10年陸續發布涵蓋11個專題系列的29個專題報告和100余個數據集產品,包括陸地植被、陸表水域、城市3類典型要素,糧食生產與安全形勢、土地退化、自然災害、氣候變化4類熱點問題,以及洲際尺度生態環境、“一帶一路”、冰凍圈和生態環境脆弱區4類重點區域。中國科學家通過持續研究,建設性參與全球生態環境治理。2022年是開展該年度報告工作的第11年,包含“北極地區冰雪與植被變化”“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兩個專題,本年度報告和相關數據集產品均面向社會公開發布,并提供在線免費共享服務。
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表示,“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年度報告”是中國深入參與全球科技創新網絡和生態環境治理的一項重要工作,將長期、持續地開展下去。今后,該年度報告工作將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強化遙感科技高水平供給,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并通過國際合作機制平臺,積極拓展地球觀測科學研究與合作交流的廣度與深度,以全球視野進一步推進年度報告工作,助力形成世界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公共產品和解決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