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出爐:2022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減產1.3%

      轉自:中國科技網

       

      轉自:中國科技網

      科技日報記者 劉垠

      1月17日,科技部發布《全球生態環境遙感監測2022年度報告》,“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專題指出,2022年極端天氣頻發疊加區域性突發事件,導致全球大宗糧油作物減產1.3%,是近十年第二大減幅,玉米產量減幅較大,水稻產量同比基本持平,小麥和大豆小幅減產。

      由于我國農業生產防災減災能力較強,長江流域極端高溫干旱、西北局地澇漬災害給農業生產帶來的不利影響有限。報告特別提到,印度和中國通過穩步推進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在適宜的區域推行復種種植模式和灌溉管理措施,實現糧食穩產增產,可為發展中國家零饑餓目標實現提供借鑒。

      需要注意的是,2022年大宗糧油作物潛在供應量略高于2021年,但區域性突發事件加劇了全球糧食供應的不確定性。不過,中國大宗糧油作物進口來源國供應形勢略好于2021年,大豆種植面積的大幅增加使得我國大豆產量達十年最高水平。

      記者了解到,2022年是開展年度報告工作的第11年,本年度報告共包含“北極地區冰雪與植被變化”和“全球大宗糧油作物生產形勢及復種與灌溉的貢獻”兩個專題。

      “北極地區冰雪與植被變化”專題顯示,北極海冰覆蓋范圍在夏季9月份呈現明顯波動下降趨勢。2002—2021年間,縮減范圍超過200萬平方公里,占2002年最小海冰范圍的近40%。北極海冰顯著減少區域主要集中在歐亞大陸及阿拉斯加以北的北冰洋區域,這為北極東北航道的開發利用提供了有利條件。

      2002—2021年,格陵蘭冰蓋所有區域都發生過表面融化,融化主要集中在冰蓋邊緣地區,融化范圍總體上較為穩定,但格陵蘭冰川邊緣線整體呈退縮變化。報告研發了國際首套2017—2021年高分辨率格陵蘭冰面水系遙感數據產品,將同類數據產品的空間分辨率從30米提升至10米。

      不僅如此,結合高分辨率北極人造地表數據和植被綠度產品,報告首次揭示了不同人類活動方式和強度下的北極植被變化規律特征。2002—2021年,77.4%的北極陸表區域綠度增加,面積約550萬平方公里,相當于整個亞馬孫雨林的面積,并在近五年呈現加速“綠化”態勢。北極植被綠度與氣溫、季節性積雪、人類活動顯著相關。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