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的交流,是為打開思想的大門……
寧波高新公安通報稱,浙江寧波高新區發生一起因寵物叫聲擾民而引發的殺人悲劇。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的人與寵物為伴,養一個寵物,既是豐富生活的方法,也是個人的權利。但同時,寵物畢竟不是人,并不總是受到人的控制,難免出現擾民的現象,但又不能堵住寵物的嘴,有沒有辦法兩全其美?本報邀請著名學者、北京國際大中城市社區建設比較研究中心主任于燕燕,尋找解決寵物擾民之道。
三大困擾,有些還很危險
北京晨報: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養寵物,這其實也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證明,倘若連自己的溫飽都無法保證,也就不會有養寵物的心思。從這個角度看,養寵物也是一件好事。不過怎樣預防好事變成壞事,是一個大問題。尤其在城市里,絕大多數人住在樓房里,兩家人其實就隔著一堵墻而已,狗叫貓鬧,很容易影響別人。
于燕燕:我們已經有一些相關的規定,比如城區里不許養大型犬等,但有些問題依然存在,小型犬、貓等,也可能半夜擾民,有人說那是隔音不好,但實際上,兩家人離得這么近,隔音再好,也不可能完全隔絕所有的聲音。其實,聲音擾民還不是寵物擾民唯一的形式,還有其他的形式,比如寵物傷人、隨地大小便等。
北京晨報:比如寵物傷人的問題,這個問題應該比叫聲擾民容易解決,這些年來,各地都在呼吁遛狗拴繩的問題,甚至有些地方已經出臺規定,遛狗必須拴繩。
于燕燕:問題在于,這些規定未必都能得到執行,有些人明知道有規定,但就是不執行,他們總說,我們家的狗不咬人,但人畢竟不可能完全弄懂狗的心思,誰知道它什么時候突然就發脾氣呢?我就有過這樣的遭遇,大概十年前,我帶著孩子在小區里走,迎面來了一只小狗,它一直盯著我們看,我就覺得不對勁,趕緊把孩子抱起來,隨即那只小狗就咬了我的小腿。此外還有糞便的問題,有的人把糞便收集起來,隨手就扔到垃圾箱,這還算是文明的,不文明的,干脆放任不管,尤其是夜里,到處都是糞便,很多主人根本就不愿意動一下手收拾一下。
懲罰缺位,規定難以執行
北京晨報:為了應對寵物帶來的問題,各個地方其實已經想了很多辦法,比如規定遛狗必須拴繩,比如規定主人必須收拾寵物糞便等,這些措施一旦出臺,往往引來一片叫好,但在具體的執行中,卻總是困難重重,原本不拴繩的,還是不拴,原本不收拾糞便的,還是不收拾。
于燕燕:寵物的問題,不是個例,也不是偶然,而是長久積累而成的必然,一直以來都難以解決。我覺得,根本的問題,是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我們確實已經有了一些法律法規、或者地方甚至社區中的規定,但往往缺乏懲罰的措施。規定遛狗必須拴繩,但不拴繩怎么辦?沒辦法處罰。所以,我覺得,應該有一套完整且嚴厲的監督機制,違反規定的,必須要處罰。這樣,治理才有意義。
北京晨報:如果要制定懲罰機制,可能要考慮到動物擾民的特殊性問題。雖然寵物是人養的,但影響他人的畢竟是動物,而不是主人。如果對動物施加懲罰,顯然并不合適,這等于把動物和人等同了,如果要懲罰主人,可能就有一個度的問題。同樣是半夜擾民,人彈琴唱歌擾民,和犬吠擾民,懲罰方式應該是不同的。
于燕燕:有兩個問題,一個是習慣建立需要過程,一下子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執行上就很難保障,人們的觀念沒有轉變過來,很容易引發抵制心理,所以應該循序漸進,比如用十年時間,一步步加大懲罰力度。另一個就是懲罰方式的問題,首先可以要求主人采取措施,比如制止寵物半夜大叫,遛狗的時候必須拴繩等,如果三番五次擾民,主人卻制止不了,那就要把寵物送走,主人不肯,那就可以要求主人搬走。
權利責任,是天平的兩端
北京晨報:寵物擾民,應該是在當代才成為一種普遍現象的,可以說是新問題。但同時,人們對寵物擾民的問題越來越重視,這其實也是一種權利意識的覺醒,重視自身生活的質量,也重視個人在自家的合法權益。尤其是法律本身對鄰里關系已經有相對完善的規定,所以,伸張權益其實不算難,難的是怎樣找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式。不受打擾是每個人的權益,但同時,養寵物也是個人權益,平衡兩者恐怕才是最難的。
于燕燕: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有一些比較成熟的做法。如果某個人養的寵物總是亂叫擾民,鄰居反映特別大,反復投訴,執法部門可能就會上門,把寵物強行帶走,送到專業的寵物訓練機構,訓練好了再送回來。這就和人一樣,有的國家規定,多少歲以下的孩子,不能單獨留在家里,如果父母不負責任,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鄰居可能就會報警,社工會來把孩子帶走照顧,如果同樣的事情反復發生,甚至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剝奪父母的監護權,暫時把孩子交給別人照顧,父母可能覺得,孩子在別人家肯定不如在自己家過得好,但那又怎樣呢?人家不會把孩子單獨留在家里。
北京晨報:社區中的自我管理和監督很重要,寵物擾民,鄰居會報警,孩子沒人管,鄰居也會報警,等于在社區中,每個人都有責任意識,敦促社區中的人,按照更好的方式生活。
于燕燕:對寵物的管理是否文明,也是社會文明的一部分。這是需要多方面共同作用的,要有完善的規則,也要有責任意識,現在我們的權利意識越來越好,但相應的,也應該有責任意識。在社區中生活,每個人都有權利生活得更好,同樣的,每個人也有責任維護良好的生活環境,大家都不管,誰來管呢?
解決之道,要有規則意識
北京晨報:一份名為《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的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城鎮貓狗數量達9149萬只,這么龐大的寵物數量,管理的壓力不言而喻。而且,寵物畢竟不是人,花費龐大的人力物力,去管理寵物,可能也會有人覺得不劃算。
于燕燕:其實解決寵物擾民的問題,不僅是寵物管理的需求,也是人本身的需求,它涉及到居民的權益問題,每個人都希望在一個良好的環境中居住,如果半夜總有狗叫,影響的是人。這還是小事,更大的問題是,許多寵物飼養者,根本沒有免疫的意識,有多少人每年都會給寵物打防疫針呢?我們有這么多寵物,一旦出現通過寵物傳染的疾病,就非常麻煩。那時候,大家都把寵物扔到外面,怎么辦?所以必須嚴格管理。我記得深圳有一個社區,他們對不敬老、不養老的居民,采取緊盯的措施,天天有人站在他們家門口,敦促他敬老、養老。這雖然是對人的措施,但我想其實也可以借鑒。
北京晨報:對寵物主人來說,要管住自家的貓狗,不在半夜亂叫,似乎也不太容易。那些善解人意、容易馴服的寵物畢竟是少數,有時候,主人自己也很煩,但沒有好的辦法,這可能是寵物管理中一個非常麻煩的事情。
于燕燕:其實并非如此,人對寵物是有辦法的。有的人善于訓練寵物,可以把寵物馴養得很乖,當然也有人不會訓練,但沒關系,社會上有很多專門訓練寵物的機構,在一些發達國家有專門訓練寵物的公共機構,我們國家還沒有,但有很多商業化的機構,他們完全可以把寵物馴好,讓它按照人的規則行事。
一個大都市的變遷
在北京生活了三十多年,眼看著北京在短短的時間里變成一個大都市,城市在變大,建筑在變高,街道在變寬,人在變多,生活也變得越來越現代化。
北京的大,有物理上的大,生活在這里的人,很少有人能了解這個城市每一個區域的特點,一個區,可能就和一個二三線的城市差不多,從城南到城北,坐地鐵可能也需要一兩個小時。街道也很寬,過一個路口,有時候要等很久……
說起北京,人們更容易想到的是,這里歷史悠久,文化資源極其豐富,名勝古跡很多,這也是北京的魅力之一,故宮、長城、頤和園這些古典而恢弘的建筑當然是重中之重,但數量眾多的名人故居、文化遺跡也不可忽視。更重要的是,千年的文化積累,在這里留下了太多的痕跡,風俗民情、衣食住行,這些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其實也蘊含著這個城市獨特的風格。那些并不寬敞但卻幽深的胡同,那些胡同里隨處可聞的北京話,是歷史留給這個城市最重要的財富之一。
北京有最豐富的文化資源,許許多多的大學、博物館等在這里集中,吸引著無數學子、教師、研究者,這是其他任何城市所不能比的。當然還有散落在街道、小巷子里的舊書攤,也是我們這些人最愛去的地方。
有歷史的厚重,有濃郁的文化氣息,同時,北京也不乏現代化的特征,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把這座龐大的城市聯系在一起,盡管仍有路途遙遠、交通擁堵等大城市共同的問題,但其實也說明它并不是故步自封的,并沒有在現代化的大潮里落后,反而遠遠走在前面。
這里有現代化的建筑,如鳥巢、水立方等,并不遜色于其他現代化的大都市,也有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快遞、共享、網絡點餐……
北京是厚重的,是古典的,但同時也是現代化的,不同的文化在這里匯聚,形成了北京獨特的文化,人們可以尋找一個具有古典風格的胡同,逛上半天,找個老北京風味的飯店,吃一碗炸醬面,然后用手機付款;也可以在古香古色的商店里,買到最時尚的商品。或許這就是北京吧,它是多元的,也是豐富的。
不過,也有一些事情值得擔憂,比如舊書攤變少了,大商場變多了,小飯館變少了,商場里的大排檔卻變多了,胡同里聊天的人變少了,街上來去匆匆的人變多了……
這或許是古典和現代融合的過程中,不得不面對的遺憾,這種變化,讓生活在其中的人來說,總覺得少了點兒什么。但我想,大都市其實并不一定排斥古典的生活,有時候,我們可以不必那么匆匆忙忙,不妨讓自己慢下來,找一天時間,去逛逛胡同,在大街上慢慢散步,尋找那些在現代化里漸漸變少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