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寵物已經不僅僅是陪伴人們的玩物了,更多的家庭將萌寵當成了自己的家人,各種新奇的寵物開始進入大眾視野。
除了吸貓、擼狗,養荷蘭豬、羊駝、柯爾鴨、大鵝、烏龜、蜥蜴、土撥鼠等寵物也開始走紅。社交網絡平臺上,越來越多的萌寵博主在用實踐證明,萬物皆可“吸”。不過,這個千億規模的市場也有內在隱憂。有業內人士和行業專家指出,動物咖啡館、寵物餐廳等新型消費場所的安全衛生和監管應及時跟上,而在寵物醫療、動物權益保護等領域也一直糾紛不斷。
國內寵物飼養目前呈現出兩個趨勢:一是飼養寵物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二是被飼養寵物的種類越來越豐富。而從飼養寵物的目的來看,也不再只把動物作為“伴侶”,而使其具有了“萌寵治愈”的功能。說得更加具體一些,就是年輕人通過照顧、護理寵物,讓自己疲憊的身心得到放松,讓工作和生活給予自己的壓力得到紓解。
解壓當然是好事,而飼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也帶動了寵物市場的爆發式增長,從拉動內需、解決就業等角度來看,寵物業態生長也是一件好事。據悉,寵物市場規模已經超過2000億元,而且還在快速增長中。
飼養寵物于人于己于社會都有益,但其中的雷區也不可忽視。
問題的焦點,在于如何遵循法規和防范風險。從飼養者的角度來看,自然是覺得什么寵物對自己最“治愈”,就去養什么寵物,但是從法律的角度看,卻不是什么寵物都能養。畢竟很多動物,有法律法規明文將其納入禁止私人飼養之列。如果任性飼養,極有可能觸碰法律紅線,帶來各種問題。
這方面的例子,近年來已多次發生。因此,我們在選擇寵物時,必須堅持“有所養、有所不養”,對國家相關法律嚴禁飼養的寵物,無論它們多么可愛,多么“治愈”,都要敬而遠之,這是法律紅線,也是飼養寵物者的底線。
法律之外,是安全問題。現在年輕人飼養的寵物,尤其是一些比較另類、少見的寵物,絕大多數是從網絡渠道購買。這些寵物是否經過專業的檢驗檢疫,身上是否攜帶致病微生物,都是飼養者應重點考慮的。今年的新冠病毒疫情,已經是一個足夠深刻的教訓。既然逛菜市場、農貿市場都可能傳播和感染一些致命病毒,人們整天與自己的寵物“耳鬢廝磨”,其背后的安全隱患更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網上售賣寵物,賣方提供相關檢驗檢疫證明是必需的。寵物送到后,購買者還應到有資質的機構進行復查。一些相關的規范和監督管理工作,也期待有關部門做起來。
萌寵“治愈”,有快感,也有隱憂,所以我們對此要有期待,也要有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