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上海出臺優化調整后的疫情防控措施,其中一則新政策提到,具備居家隔離條件的無癥狀感染者和輕型病例,可以選擇居家隔離。由此一來,社區內居家隔離居民真正成為了“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而基層社區也在物資采購、看病就醫、垃圾清運等各方面需求中不斷優化服務方案,讓貼心、暖心的保障陪伴居民們順利有序渡過難關。
在長寧區江蘇路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心主任沈曄自“新十條”公布后,立刻帶隊成立了醫療救治組、職工關愛組、疫苗接種及核酸檢測組(或抗原組,根據政策和具體情況調整)、院感防控組、物資儲備組、藥品儲備組、24小時熱線電話組、家醫護士結對居委組(12個居委,共12組)等小組,提前做好突發情況應對措施。
日前,江蘇路街道位于宣化路上的某小區內,一位密接者宮小姐突然出現高熱,體溫超過39度,伴有一定的呼吸困難等癥狀。她在居民群內咨詢了醫護人員與居委干部,醫生通過患者的自述與簡單的問診立即做出判斷,并指導患者進行抗原自測,隨即聯系120與上級定點醫院進行轉診,充分發揮家庭醫生上下聯動作用,主動承擔家庭醫生責任。
然而,宮小姐強烈表示不愿去醫院就診,在醫生與居委干部的耐心詢問下,原來,她的家中還有一只生病便血的小狗,如果她去醫院治療后,狗狗便無人照料。居委干部隨即為其聯系了街道內的寵物醫院,做好物品與環境消殺后,安全順利地將狗狗在寵物醫院安置好。解決了宮小姐的顧慮后,她便安心住院治療了,情況穩定后,回到家中繼續隔離休養。
沈曄介紹,對于居家隔離的居民,每天應早、晚各進行1次體溫測量和自我健康監測,如出現發熱、咳嗽等癥狀,可進行對癥處置或口服藥治療。如患有基礎疾病,病情穩定時,無需改變正在使用的基礎疾病治療藥物劑量。“一般患者注意臥床休息,加強支持治療,保證充分能量和營養攝入即可。同時,注意水、電解質平衡,維持內環境穩定。如遇健康問題,可向街道、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尋求幫助。”
對于居民們關心的生活垃圾如何處理的問題,沈曄說,首先要進行消殺,然后放置于另一個袋子中進行二次消殺,然后再由同住人拿到小區內指定位置,由專人清理。而針對配藥等需求,醫護人員也建議,可通過互聯網醫院進行線上問診,家庭醫生也將根據其癥狀予以指導,“對于轄區內特殊的困難人群,社區志愿者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將幫助代取藥,采取無接觸的方式為患者進行配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