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歲末,中華藝術宮(上海美術館)一口氣推出多項全新大展,主要展廳、數萬平米展示空間幾乎全滿,在館內形成“八展齊發”的態勢。八項展覽分別是“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成果展、“歷史的星空——二十世紀前期海派繪畫研究展”、“藝術百年?光風霽月——上海近現代美術作品特展”、 “發光·反光——第十九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2022風自海上——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2022“上海設計‘10×10’全球大獎展”、全國第五屆草書作品展、“朝花夕拾——館藏查壽興水彩畫作品展”。
如此盛況,創下近年來中華藝術宮多個“之最”:展覽密度最大、美術精品最多、時間跨度最大、社會效應最好。八個展覽各具特色,各美其美,輝映出璀璨的藝術天空。其中,既有引領美術創作風向標的主題創作大展,彰顯出強大的藝術敘事能力,也有梳理海派藝術的系列展覽,折射扎實的學術研究能力,還有很多展覽或攜手美術家協會、書法家協會等專業社團,或攜手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等專業院校,成為不凡的品牌吸引力的實證。放眼全市,也唯有中華藝術宮有能力構建起如此高品質、大體量的藝術大空間,體現了以中華藝術宮為核心的“大美術館計劃”增強上海美術資源配置能力、開創上海美術大格局的目標追求,以最具有時空穿透性的藝術語言,講好一個個上海故事、中國故事,不負申城國有美術館“排頭兵”的重任。
探源中華文明根脈,講好創世神話的故事
正在中華藝術宮舉辦的各項大展中,“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成果展占據C位。該展以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展品和展陳設計令人目不暇接,走進其中,仿佛令你穿越到了中華文明的神話時代。中華藝術宮憑借出色的資源整合能力和展陳敘事能力,以大型主題美術作品為核心,讓美術作品講故事,成功為中華民族的神話英雄們繪就了一張“中華創世英雄譜系圖”,通過梳理“盤古開天”、“女媧造人”、 “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76組神話故事,構建起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也借助此次展覽,“開天辟地——中華創世神話文藝創作與文化傳播工程”這項歷時七年、涵蓋美術、書法、文學、舞臺藝術、影視、群文等各領域的宏偉工程得以全景式呈現給廣大觀眾。
強化藝術敘事能力,講好都市發展的故事
通過美術展覽講好上海城市社會發展的故事,一直是中華藝術宮作為國有美術單位的重要職責。近日,中華藝術宮與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合作推出的新展 “2022風自海上——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便是繼“海上風華——慶祝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上海美術作品展”之后,該館再次舉辦以上海都市發展為表現主題的特展。在中華藝術宮的資源調配與學術支持下,“2022風自海上”展覽展出中華藝術宮和上海中國畫院收藏的林風眠、李詠森、陸抑非、朱梅邨、俞云階、杜家勤、陸一飛等藝術家的20余件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反映了“寶武”鋼鐵生產建設的歷史記憶,也與同展覽里上海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等相關院校藝術家采風創作的成果形成了非常好的呼應,呈現了工業遺存如何在都市更新中“保留歷史,塑造未來”的主題。
梳理城市藝術資源,講好海派文化的故事
中華藝術宮以自有館藏為基礎,整合配置國有美術機構藏品和人才資源,全力打造以“何謂海派”為代表的系列展覽品牌,提振、完善、創新發展海派美術。為打造“何謂海派”系列的首個特展,該館牽頭組成了“歷史的星空”展策展及學術研究團隊,來自中華藝術宮、上海中國畫院、上海書畫出版社等7家機構的9位專家歷時一年梳理了近1500位畫家資料,撰就十萬余字研究成果,首次全景式深度梳理海派美術研究脈絡。展覽匯聚近現代海派美術史“最強陣容”的百余件原作,疊加豐富的文獻資料,使其超越了簡單的海派繪畫作品陳列展,從更高的層面、更闊的視野來追問“海派”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派”,這一派別何以在中國近代繪畫史上留下深遠影響。憑借扎實的學術研究為基礎,中華藝術宮不僅引領了體制內外美術場館學術方向,也保持和提升了其在上海乃至全國的地位和影響力。
“何謂海派”系列展覽也是以中華藝術宮為核心的上海“大美術館計劃”成功整合上海美術資源的典型案例。“歷史的星空”展品中超過90%來自上海博物館、朵云軒、上海文物交流中心等各家典藏精品,不僅一次集齊“海派四杰”(虛谷、任伯年、吳昌碩、蒲華)、“四任”、“滬上三熊”等海派“豪華首發梯隊”之作,徐悲鴻、劉海粟、潘天壽、吳湖帆、林風眠、張大千、黃君璧、陳師曾、黃賓虹、趙之謙等大家手筆同樣令人目不暇接。其中,部分作品為近年來首次公開亮相。即將與觀眾見面的新展“藝術百年·光風霽月——上海近現代美術史特展”是“何謂海派”系列的第二個重磅特展,聚焦“海派”引發的百余年來上海近現代美術史的演變,并將展示的美術史年代延伸至21世紀10年代,增加了改革開放以來重要歷史階段的內容。相比“歷史的星空”,“藝術百年”展更側重于新中國成立后的作品的聚焦,圍繞上海近現代美術與時俱進、變革創新的主線,全面反映上海美術家緊隨時代在創作觀念、審美觀念、表現技巧等方面發生的巨大變化和取得的藝術創作成就。展覽再次有多達83件展品來自上海各大國有市級、區級美術館、美術專業單位和團體,還包括來自民營美術館和私人收藏,再次體現出以中華藝術宮為核心的“大美術館計劃”通過資源配置引領海派美術發展潮流的能力。
聯合多方專業力量,講好當代藝術的故事
以強大的吸附能力吸引各方力量爭相進館辦展,更讓中華藝術宮最近一段時間講述的當代藝術故事,呈現出如萬花筒般的多姿多彩,令觀眾直呼:原來中華藝術宮也可以很當代,很年輕!這些藝術故事拓展至多樣門類,如攝影藝術、裝置藝術、新媒體藝術、設計藝術、公共藝術,也體現出中華藝術宮支持年輕藝術家積極投身創新,把弘揚城市精神品格與營造創新文化緊密結合起來,鼓勵創新,尊重創新,崇尚創新,著力打造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
以該館攜手上海市美術家協會舉辦的“發光·反光——第十九屆海平線繪畫雕塑聯展”為例,“海平線”是有著36年歷史的品牌展覽,兩年一度,聚焦上海中青年美術家的成長,立體呈現近兩年來上海及長三角地區藝術重要發展與變化。參展的30位參展藝術家平均年齡38周歲,學術視野從上海本土及長三角地區進一步向全國和國際延伸。展出的200余幅/組作品,以油畫、雕塑為主,兼具水墨、水彩、綜合材料、裝置藝術、攝影影像等多元藝術語言形式,整體呈現了在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時代背景下,中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狀態和學術思考,以及在新觀念、新手法、新媒介等方面的有益探索。
在“大美術館計劃”的推動下,中華藝術宮還與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進一步深化“文教結合”的深度合作。雙方共同主辦的“2022風自海上——蝶變寶武與藝術社區場域”與2022“上海設計‘10×10’全球大獎展”在藝術宮同時開幕。“上海設計‘10×10’”邀請來自歐洲、北美洲、南美洲、亞洲10個全球頂級世界設計大獎帶來獲獎佳作,以圖片、實物和影像等方式展出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先鋒設計作品127件,也為近期中華藝術宮的展覽更增添了國際化的色彩。近期,雙方還在藝術宮合作設立了“上海美術館學研究中心”,不僅為培養青年策展人搭建了嶄新平臺,也象征中華藝術宮在實踐“打造上海青年美術家施展才華的大舞臺”理想道路上邁出了堅實一步。
作者:范昕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黃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