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鱷或稱作鼉(tuó)、中華短吻鱷,是中國特有的一種鱷魚,以前民間俗稱豬婆龍,鼉龍,土龍。是世界上體型最細小的鱷魚品種之一。
十八世紀的時候一位名叫傅阜爾的法國人來到中國,在安徽省蕪湖縣清水河鎮的萬春鄉和易太鄉,發現了這種淡水鱷,他經過考察、研究,發現它與熱帶的咸水鱷,有明顯的不同。于是,他把它帶出中國,經過國際動物專家的鑒定,因其發現于揚子江(長江下游河段舊稱)附近,就給它起了現在這個名子。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及太湖。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存數量非常稀少、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爬行動物。中國已經把揚子鱷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形態特征
體型上,成年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1米,一般只有1.5米長。體重約為36公斤。頭部扁平,吻突出,四肢粗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間有蹼爬行和游泳都很敏捷。尾長而側扁,粗壯有力,在水里能推動身體前進,又是攻擊和自衛的武器。它們的頭部相對較大,鱗片上具有更多顆粒狀和帶狀紋路,眼睛呈土色。
揚子鱷白天隱居在河岸兩旁洞穴中,夜間出外捕食。具有高超的挖洞打穴的本領,頭、尾和銳利的趾爪都是它的打洞打穴工具。它的洞穴常有幾個洞口,有的在岸邊灘地蘆葦、竹林叢生之處,有的在池沼底部,地面I:有出入口、通氣口。而且還有適應各種水位高度的側洞口。洞穴內曲徑通幽、縱橫交錯,恰似一座地下迷宮。也許正是這種地下迷宮幫助它們度過了嚴寒的大冰期和寒冷的冬天,同時也幫助它們逃避了敵害而幸存下來。
揚子鱷喜靜,不過它有時也在白天出來活動,尤其是喜歡在洞穴附近的岸邊、沙灘上曬太陽。它常緊閉雙眼,爬伏不動處于半睡眠狀態,給人們以行動遲鈍的假象。可是,當它一旦遇到敵害或發現食物時,就會立即將粗大的尾巴用力左右甩動,迅速沉入水底躲避敵害或追捕食物。
揚子鱷的食量很大,能把吸收的營養物質大量地貯存在體內,因為它就有很強的耐饑能力,可以渡過漫長的冬眠期,因此揚子鱷可長時間不吃東西。
卵生,6月上左右揚子鱷在水中交配,體內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鱷開始用雜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適的地方建筑圓形的巢穴供產卵,每巢約產卵10—30枝之間。卵產于草叢中,上覆雜草,母鱷則守護在一旁,靠自然溫度孵化,孵化期約為60天。幼鱷9月出殼。具冬眠習性。卵為灰白色,比雞蛋略大。卵上面覆蓋著厚草,此時已是夏季最炎熱的季節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熱的陽光照射下腐爛發酵,并散發出熱量,鱷卵正是利用這種熱量和陽光的熱能來進行孵化。在孵化期內母鱷經常來到巢旁守衛,大約兩個多月的時間,母鱷在巢邊聽到仔鱷的叫聲后,會馬上扒開蓋在仔鱷身體上面的覆草等,幫助仔鱷爬出巢穴,并把它們引到水池內。仔鱷體表有桔紅色的橫紋,色澤非常鮮艷,與成鱷體色有明顯的不同。
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物種,在人工飼養條件下較難繁殖。在配種良好的環境中和精心飼養的條件下,揚子鱷于1980年產下了中國第一批幼鱷,成為人工飼養條件下繁殖成功的先例。揚子鱷族群安靜舒適地生活在保護區中,繁殖后代。在受到保護的情況下,其種群數量日益壯大。
群聚現狀
揚子鱷喜歡棲息在湖泊、沼澤的灘地或丘陵山澗長滿亂草蓬篙的潮濕地帶。野生揚子鱷原生存在長江中下游的廣大地區。
近現代由于人口逐漸稠密,致使揚子鱷棲息地不斷被開發為耕地魚塘等農業用地,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直至上世紀七十年代野生揚子鱷數量以銳減至不到三百條,生存環境也被壓迫至蘇皖浙交界的狹小地帶。
野生揚子鱷的生存環境受人為因素影響較大,特別是在繁殖期,人類活動直接對揚子鱷的產蛋造成影響。人類活動導致其產蛋地不斷變遷,人類對其產卵巢窩的破壞也直接導致孵化率的下降。由于揚子鱷棲息地逐漸被辟為農田魚塘,在農民捕魚的過程中容易誤抓揚子鱷,誤抓后不能被及時放歸或得不到科學養殖也會導致揚子鱷死亡;農藥的使用間接的給揚子鱷的生存帶來威脅,往往出現野生揚子鱷誤食中毒獵物導致死亡的現象。民間私自進行的揚子鱷買賣也對野生揚子鱷的生存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餐飲中藥方面的需求往往造成野生揚子鱷偷獵現象。
安徽宣城建有世界上唯一的揚子鱷保護區——宣城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約圈養了10,000條以上的揚子鱷。但野生揚子鱷的數量可能不足200條,其中約有40條為成年揚子鱷。
揚子鱷的性情較溫順,一般不會主動攻擊人。與其他動物一樣,在繁殖期脾氣暴躁時才會有攻擊傾向,但這種攻擊通常并不能對人形成實質性的傷害。
有關揚子鱷的小知識
農耕時代,為了取得好收成,對天氣的把握是關鍵,因此在廣大的鄉村都有世代相傳的預報天氣的方 法,形式獨特。幾十年前,長江下游的土橋村村民們基本依靠土龍了解天氣情況。 每到將要下雨之際,土龍就開始集體吼叫,吼叫 過后不到半天便大雨如注。就這樣,村民們在暴雨來 臨前做好各種防災準備,有效地防范了暴雨的肆虐。嗵——雄性土龍聲音渾厚,尾音較長;噗——雌性土龍的聲音則相對單薄,尾音很短。
和許多其他夜行動物一樣,鱷類的瞳孔可在強光下變成一條豎向的窄縫,而在黑暗中則張開呈圓形。在視網膜后面,有一層薄薄的反光組織,能將光線反射出 去。在夜間,當用探照燈或手電筒照射鱷類時,其眼中的反射光為紅色,在相當遠的距離外能看到,科研人員往往借此來調查野外種群狀況。在反光組織及其他功能物質的作用下,鱷類能在低光照條件下提高視力。
揚子鱷雖然可以生活在水里,但并沒有鰓,也不是水生動物,只不過揚子鱷又回到水中,形成了一些適應水中生活的特點,具有水陸兩棲的本領而已。這樣,揚子鱷就擴大了生活的領域,使它們容易在生存斗爭中成為優勝者。
揚子鱷的食物主要是田螺、河蚌、小蝦、蟹、鳥類、鼠、蛙、蛇、野兔等。揚子鱷在陸地上遇到敵害或獵捕食物時,能縱跳抓捕,縱捕不到時,它那巨大的尾巴還可以猛烈橫掃。遺憾的是,揚子鱷雖長有看似尖銳鋒利的牙齒,可卻是槽生齒,這種牙齒不能撕咬和咀嚼食物,只能像鉗子一樣把食物“夾住。
在揚子鱷的群體中,雄性為少數,雌性為絕對多 數,雌雄性的比例約為5 : 1。因為純吻鱷的受精卵在受精的時候并沒有固定的性別。在它的受精卵形成的2周以后,其性別是由當時的孵化溫度來決定的。孵化溫度在30°C以下孵出來的全是雌性幼鱷,孵化溫度在34°C以上孵出來的全是雄性幼鱷,而在31°C? 33°C之間孵出來的,雌性為多數雄性為少數,如果孵化溫度低于 26°C或高于36°C ,則孵化不出揚子鱷來,揚子鱷的受精卵在孵化時大多在適宜孵化雌性的氣溫條件下,這就造成了雌多于雄的情況。
揚子鱷是所有鱷魚中唯一會冬眠的種類。每年10月就鉆進洞穴 中冬眠,到第二年四五月才出來活動。
揚子鱷比比大熊貓都稀少。
參考資料:
中國揚子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