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12345沒用”頻上熱搜:先是衡水建設局一工作人員對市民訓斥稱,“12345能辦什么事?打12345的人基本都廢了”;接著是河南商丘某社區書記被曝光,這位書記對投訴他的市民威脅稱:“打12345投訴,我有100個辦法對付他”;就在昨天,江蘇宿遷某村民被強行征地,村支書表示:“打12345有用嗎?12345能給你處理了?”
口無遮攔的“實情”:
“12345”到底有沒有用?
在這些事例中,對12345政務服務熱線“不屑一顧”的,都是基層小官吏。這類事件近期集中“爆發”,并不一定是新聞“扎推”發生,很可能只是一條新聞開了一個口子,引來了媒體和公眾的圍觀。
從中可以看出,“12345沒用”的尷尬早就存在了,各地基層官員對“12345”的輕視和漠然由來已久。“打12345有什么用?”不過是基層官員在面對投訴者或維權者“激將”時脫口而出的一句實情。
“12345”到底有沒有用?不管是“安陽狗咬人”,還是衡水建設局工作人員的言論,抑或商丘維權者的遭遇,如果沒有媒體曝光和輿論持續發酵,民眾在遇到困難求助“12345”時,確實不僅沒有得到實質幫助,有時甚至反遭斥責、威脅和報復。
| 宿遷村民撥打12345投訴后,隨即在家門口遭遇多人圍堵
宿遷村民的父親打12345投訴后,隨即在家門口遭遇多人圍堵,還被帶到村辦公室“談話”。商丘市民剛向12345投訴社區書記的劣跡,隨即就接到社區書記打來的威脅電話。這不僅讓相信“12345”能解決問題的投訴者心寒,圍觀者也不免有“兔死狐悲”之感。生活中誰不會遇到各種困難?誰都難免要和公共服務機構以及公務人員打交道。這樣的事件,讓人脊背發涼,增加了不安全感。
那么,“12345”的作用到底在哪里?
“總客服”的尷尬
“12345”為何難有所作為
12345熱線,全稱是政務服務便民熱線,是2018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的指導意見》后,國家設立的統一政務咨詢投訴舉報平臺。
這兩年,國務院辦公廳多次發文要求加強加快政務便民熱線的建設。“12345”的服務涵蓋范圍很廣,除了接受對政務、公共服務信息的咨詢外,還要接受對行政社會管理、公共服務方面的求助和投訴,扮演了一個行政機關“總客服”的角色。
既然是“客服”,也就意味著“12345”的職權是有限的,除了政務咨詢可以直接按知識庫答復外,涉及到具體職能部門主管、負責的領域,“12345”需要轉成“工單”傳到具體職能部門,并沒有直接去干預處理的權力。
所以,“12345有沒有用”,最終還要看職能部門有沒有把“12345”傳來的“工單”當回事。
一些基層官吏可能對此“不屑一顧”,推諉敷衍,不作為、慢作為是他們的慣性思維。更有甚者,如果是對自己所在部門的舉報投訴,那還要想方設法去“滅火”,有時甚至不惜使用威脅手段。分析前面所提到的三起不同地方的“12345沒用”事件,一起是信息咨詢,另兩起都是舉報投訴。前者遭到一頓斥責,后者直接遭到威脅甚至報復。很顯然,基層把“12345”視作擺設的事情絕非孤例。
一個原因是,“12345”本身并不是一些民眾理解的紀檢監察或者信訪機構;涉及到官吏的腐敗問題,“12345”很難有所作為。試想,哪個社區書記或村支書敢公然宣稱“紀委有什么用?”
| 此前衡水市民撥打12345熱線后,被工作人員訓斥“打12345能辦成什么事”。
在不同地區,“12345”根據地方政策有不同的規定。其中,《陜西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運行管理暫行辦法》明確表示,“須通過訴訟、仲裁、紀檢監察、行政復議、政府信息公開等程序解決的事項和已進入信訪渠道的事項”,“不屬于陜西12345受理范圍”。也就是說,涉及官吏的貪腐瀆職問題,打“12345”可能確實沒用。
“12345”不能淪落為無人擊打的“登聞鼓”
在后兩起“打12345投訴舉報”事件中,當地紀檢委已介入調查,其中商丘市睢陽區紀檢委表示,居民反映的不僅僅是“我有100個辦法對付他”這句話,還有涉事社區書記向物業公司“要煙要酒要買衣服”等行為,性質比較惡劣,目前已對其停職處理,“后面該依法處理就處理”。而宿遷宿城區紀檢委表示,正在關注網絡反映的相關情況,開展調查。也就是說,最終能處理相關投訴舉報的還是紀檢委部門,直接找紀檢委舉報可能比打“12345”更有用。
實話實說,在現有權力體系中,官吏所敬畏的還是主管上級和有權力摘掉“烏紗帽”的紀檢部門,對于更多起到“客服”作用的“12345”,服務意識好、認真負責的官吏可能當回事,但部分官吏會嗤之以鼻。所以,確實需要加強基層官員的服務意識和素質建設,加強對權力的監督和制衡,讓基層公務人員明白,不好好對待、處理“服務”問題也是要被問責甚至丟職務的。
| 電視劇《知否》中主角明蘭擊鼓鳴冤
在中國古代,縣衙門前會設置“登聞鼓”,普通民眾可擊鼓鳴曲申冤,或向朝廷提建議,對政策提出異議。和“登聞鼓”一樣,今天的民眾之所以愿意相信“12345”,認為“12345有用”,是對“12345”乃至整個政府機構保有信任和希望。多次撥打“12345”而希望破滅的情況,不僅拉遠了官民之間的距離,損傷的更是政府機構的公信力,以及民眾對理想社會的希冀。
所以,還是很有必要改變在部分地方官員眼中,“12345”只是“面子”或“擺設”的心態。這種心態,無疑和國務院辦公廳設置“12345”熱線的初衷背道而馳,也是對上級指令的陽奉陰違和打馬虎眼。
作者郁風,為時評人,居上海。
編輯:措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