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主子’去一次醫院,半個月工資就沒了。”這是不少“鏟屎官”的切身感受。
前些天,養了兩只貓的“鏟屎官”王小小(化名)就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去年我的“貓主子”生了一場大病,前前后后花了2萬多元才治好。”
記者在《2020中國寵物醫療行業白皮書》中看到,寵物診療支出增長6.2%。預計2025年,寵物醫療費用將超1300億元。
越來越多的養寵人把寵物當成家庭成員來看,由于這類特殊的家庭成員沒有“醫保”,看病貴的問題總是讓養寵群體很是憂心,同時也讓一些險企和互聯網平臺嗅到了商機。平安產險、國壽財險、大地財險、眾安保險、螞蟻保險、騰訊微保等,都正在進軍寵物保險市場。
記者整理發現,目前市場上主流的寵物保險產品包括寵物醫療險、寵物責任險、丟失險、托運險等,主要保障對象為貓、狗。
以最常見的寵物醫療險為例,該類產品的保險責任是疾病治療報銷和意外傷害治療報銷。各家保險公司的產品有些許差別,年保費幾百元到上千元不等,累計賠付限額多為8000至20000元。
雖然寵物保險這塊蛋糕吸引了險企、互聯網平臺紛紛涌入,但是其市場表現卻不溫不火,難如人意。數據顯示,對比部分發達國家高達40%的寵物保險滲透率,我國目前寵物保險滲透率不及1%。
悅保科技副總裁田紅兵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三個:逆選擇風險、過度醫療、產品性價比低。
“當前,不同類型、不同健康狀況的寵物在投保寵物險時往往面臨同樣的保費,變相鼓勵了部分高風險群體投保逆選擇。”有分析人士指出。
實際上,不僅是險企會遭遇騙保等理賠“陷阱”,理賠難、費用不透明等問題也困擾著消費者。在黑貓投訴平臺上,關于寵物保險的投訴超過80條。
一位消費者的投訴信息顯示,其在10月8日上交了材料進行大地寵物醫療保險理賠,并多次致電大地保險公司客服,直至10月21日仍未有結果。
另一位消費者的投訴信息顯示,其寵物狗治療皮膚病花費了970元,其購買的保險產品免賠額是200元,賠付比例是60%,但自己只獲賠了270元,相關賠付明細也并沒有說明。
一位資深保險銷售人員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寵物保險屬于保險的細分領域,目前的產品主要靠定制,就是由一些做寵物周邊的公司直接與保險公司商定條款,做一些試水性動作,相關條款和賠付責任也都差別不大,都不是很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保險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向楠指出,當前寵物保險市場發展緩慢主要原因在于:寵物身份識別技術還在發展,欺詐風險仍較高。寵物個體差異較大,風險衡量成本高,保險機構面臨逆選擇風險。寵物健康及醫療標準建設不足、保險機構與寵物醫院及醫生合作有限,影響了醫療險的供給。寵物事故定性有時麻煩,帶來了責任險風控的麻煩。
這樣的“暗礁”該如何躲過?田紅兵表示,歸結下來,最核心的癥結在于寵物保險的風控,一是要解決寵物個別身份的識別確認,二是要根據不同區域不同種類的疾病調整保險產品。
實際上,對于寵物身份識別問題,基因檢測、芯片植入、貓狗臉AI識別、鼻紋識別技術等新技術正逐漸被應用于實踐中。如支付寶保險平臺開放了寵物鼻紋識別技術,據悉,這項寵物鼻紋識別技術的識別成功率超過99%。悅保科技推出的寵物識別技術服務方案,則是通過面部識別與鼻紋生物特征算法解決寵物個體身份識別問題。
不過,業內人士認為,即使實現了完美的寵物個體身份識別,依然需要面對寵物保險經營過程中出現的“跑冒滴漏”風險。寵物保險的風險管理,應當貫穿寵物保險的產品開發、銷售、承保、理賠和客戶服務等全流程和全生命周期。
記者丨陳婷婷 實習記者 李秀梅
編輯丨張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