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帕夫洛夫(Pavlov)的古典制約論中一個叫做『條件反射』的實驗,內容是:讓一只狗在聽到鈴聲的時候才給它食物,反復重復同一動作,并持續一段時間,從此以后狗狗只要聽到鈴聲,本能的就會想到食物,然后流口水等待美味。
刺激出現(鈴聲)→連結反映(流口水),最后會演變成“狗聽到鈴聲→流口水”。
從這個實驗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狗狗的行為其實是透過飼主在無意或刻意下『培養』出來的,舉個例來說,多數飼養于家中的狗都會有這樣的情形:看到主人拿牽繩就會表現的非常興奮,因為刺激出現(牽繩)→連結反映(出門玩),于是狗狗就會自動連結“主人拿牽繩→我要出去玩”,你可以嘗試在沒有要出門的時候將牽繩拿出來,看你的狗狗是不是一樣興奮。
我也常聽很多飼主說:『我們家的狗好聰明喔,都知道我們要做什么!』其實這些“聰明”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我們不斷的對狗狗做了『制約』這件事,例如你總是在出門前換衣服、拿包包、拿鎖匙?總是在跑完公園了要回家之前才把狗系上牽繩?
所以大部分的行為問題解決方法就是要打破這樣的『制約』反應,比如說出門前十分鐘先換好衣服、拿牽繩,然后先不出門去做其它事情,過個十幾二十分鐘再出門,重覆同樣的動作一段時間,狗狗就會知道『拿了牽繩也不見得就會出去玩』,那『狗狗看到牽繩就興奮的不得了』的這個問題就會慢慢、慢慢的改善。
再來說到了公園,走一下就要叫回來上一下牽繩,牽一下再放他去玩,再叫回來牽一下,再放,牽→放→牽→放,這就打破了在公園拿牽繩就要回家的制約,那么即使去了公園,也不會發生很難叫回來、很難扣牽繩的狀況。
在寵物行為中,只要打破了制約反應,便可以很輕松的去減去一些行為問題,同理,只要把你想要狗狗做的行為(回到飼主身邊)跟他喜歡的(零食)做上連結,這樣子狗狗就會知道:回到主人身邊就有吃的,吃完去跑兩下再回去主人身邊,又有的吃,『回到主人身邊→有零食吃』這樣就形成一個好的連結,把狗叫回來身邊很難嗎?一點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