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田園犬簡介
中華田園犬,傳統稱呼為“土狗”,北方有的地方又叫“柴狗”,屬于食肉目、犬科、犬亞科的一種哺乳動物,長大后肩高約25~55厘米,體重約10~30公斤。屬于亟待拯救的本土犬種。以前廣泛存在于中國農村及東南亞地區,現在城鎮化也廣泛把中華田園犬當作寵物狗。
中華田園犬基本介紹
中華田園犬與早期的狼、中國狼、草原狼外形非常相似,嘴短,額平。中華田園犬主要分布于長城以南、青藏高原以東,以中部地區為中心的低海拔地區,廣泛存在于中國農村及東南亞地區,現在城市化也廣泛把中華田園犬當作寵物狗。中華田園犬是中國幾千年農耕社會背景下的產物,是歷史和文化的活化石,被稱為“中華國犬”。
物種歷史
中華田園犬是中國本土最古老的犬種之一,曾被尊稱為“國犬”。
秦始皇一統中國時有個典故:秦朝丞相李斯臨刑哀嘆:“吾欲與若復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蘇東坡詞云“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這里的“黃”指的就是這種用于行獵的田園犬。在現代民間人們稱之為“土狗”,顧名思義就是本土本地區的狗;北方有的地方又叫“柴狗”,因為北方氣候寒冷,狗一般都會窩在柴灶或柴堆旁;東方江浙滬地區則一般被稱為“草狗”,這里的“草”就是“土”、本地產的意思。當地的農民家中都會養一兩條這樣的狗看家作伴。
土狗的定義是指某地域的特產犬種,適合當地的氣候特點,比其他種類犬只更容易獨立生存。
中華田園犬大多生存于中國農村、郊外,多為放養型且在原生犬種中占多數比例。部分學者認為中華田園犬與日本柴犬在遺傳上的確存在聯系,是同一犬類祖先在日本與中國分別培育出來的。
現今絕大部分犬類的歷史發源地都被證明是中國或者說的古代的中國。由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張亞平帶領的研究小組完成的論文《走出東亞南部:全世界家犬的起源歷史》發表在《細胞研究》的最新研究稱:包括吉娃娃、松獅、秘魯無毛犬在內的全世界的家犬,都起源于中國南方等東亞南部地區,自灰狼進化而來。東亞南部地區的家犬的基因組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遺傳多樣性。
中華田園犬大多生存于中國農村、郊外,多為放養型且在原生犬種中占多數比例。
形態特征
不同地區之間的中華田園犬有大小、形態的差異,但它們都有共同的主要特點。有些地方差異是很大的,且其自由繁殖遺傳不穩定,所以不同地方的土狗就產生許多地方特色。下面總結出的是部分土狗的外貌特征:
頭部:頭部特征更加接近于其祖先狼的外貌,嘴尖,嘴短,額平。
耳朵:耳位高,耳小且直立或半直立,半直立的耳朵是向頭部正前方半下垂。(不同于其它一些犬種耳朵大且耳朵向頭部兩邊全塌下去)
尾巴:尾巴向上翹起,特別在行走時會高高翹起,以金錢尾和鐮刀尾為主。(明顯不同于大多西洋犬種較直且下垂的尾部)
后腿:當站立靜止時,后腿明顯很平直并垂直于地面,踝關節彎曲不明顯。(特別是與大多西洋犬種彎曲的后腿踝關節相比更是明顯)
毛:棕毛為主,毛質粗,容易保持干凈。顏色黃、白、黑、雜色都有。
體形:身體勻稱而緊湊;中等大小,身長與肩高比約成1:1,加上后腿平直并幾乎垂直于地面使整個身體成正方形。
柴犬近親:中型犬,跟柴犬相似,黃色外體,白色臉部,耳朵豎起,適合純種狗配種生育后代。
生活習性
性格比較溫順,不容易主動攻擊人類,可以群居,地域性強,容易飼養,忠誠度高,不易生皮膚病。其廣泛用于農村的看家護院和早期的狩獵。
取食習性
中華田園犬是肉食動物,所以在喂養時,需要在飼料中配制較多的動物蛋白,肉食,輔以素食成分,以保證狗的正常發育和健康。有時也吃草,但吃得很少,偶爾也吐掉,狗吃草不是為了充饑,而是為了清胃,主要因狗的腸胃結構獨特。狗的胃很大,約占腹腔的2/3,而腸子卻很短,約占腹腔的1/3,所以狗基本上是用胃來消化食物和吸收營養,容易消化肉類食物,不易消化像樹葉、草等有“筋”的東西。雖然犬屬于食肉動物,但生存艱難時犬可以依靠蔬菜和谷物這類食物活下去。
中華田園犬也與其他犬類一樣有食糞習性,即以人類和自身糞便為食的習性。有研究表明,狗在上萬年的馴化進程中與人類相處而習得這一習性,這是早期人類社會食物匱乏時期狗不得不接受糞便作為食物的重要來源之一,也有看法認為這是狗在食物不足、營養不良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或者患有寄生蟲病情況下的病態表現。補充微量元素時也能減少此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