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鳥友日前在大雪山拍到一只保育類動物熊鷹,只見它在高空展翅飛翔,腳上疑似抓著獵物,但放大照片查看后,才發現那竟然是捕獸夾。東勢林區管處12日獲報后,立即請鞍馬山工作站人員加強巡視,但仍尚未尋獲受傷熊鷹。有動保專家指出,該地區每年會有3至4起猛禽受困捕獸夾的案件。
幾天過去了,那熊鷹的生命正一點一滴的流失。臉書粉絲專頁野生動物追思會發文說,前幾天大雪山熊鷹中獸夾的事件,經過更多照片資料判斷,也許是兇多吉少了,除了一支腿被獸夾夾住,另一支腿可能也已經斷了!猛禽需要靠雙腳站立、捕捉獵物,如果失去了雙腳,它怎么生存,死都沒有尊嚴!
這樣的被獸夾傷害的野生動物,就算運氣極好被發現、送醫,送醫后,其實才是折磨的開始。很多個體就算傷口好了也無法野放,傷及筋骨的雙腿,無法在艱困的野地謀生,只能靠人照料收容,活得辛苦、沒有尊嚴。
不管哪一支腳,身體站不穩的情況會用翅膀、腹部來支撐。除了把身體弄得很臟,還會造成飛羽斷裂及磨損身體。而且壓迫腹部還會造成進食與消化困難!若只剩一只腳,也很容易得到禽掌炎。更重要的是,野生動物往往難以適應圈養,可能以拒食、撞籠子,造成更嚴重傷害的結果收場。
熊鷹是養鷹者熱衷的對象,為一級保育類動物,目前在臺灣數量約1千只,主要食物是小型哺乳類動物等。熊鷹一般身長70至72公分,上半身呈棕色,有白色的下半身、羽毛和尾巴。牠們的胸部、腹部和后翅有很明顯的條紋,翅膀很寬,在飛行時呈V型。
熊鷹主要棲息于海拔1000至3000公尺左右的塬始闊葉林或針闊混合林內,它們覓食時,大都採伏擊型的狩獵方式,先停在視野遼闊的枝椏上,當獵物出現時,立即悄然滑行接近,再急速俯衝突擊。由于熊鷹族群稀少,又是養鷹者熱衷的對象,賴以維生的高海拔塬始森林頻遭砍伐,及人為開發壓力,本種的生存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