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行攝農村已經成為我們這群民俗攝影人的習慣,正月里的腳步依舊匆匆,大雪后的一天中午我們一行人來到了稷王山區,聽村民說這條黃土大溝里堅守著一對8旬老夫妻,他們在這家里養著一頭600斤重的老母豬,老有所樂,把豬當成寵物養,去年發了大財,站在山坡上遠遠望去,臨崖的西側就是2孔黃土窯洞,我們對村民的說法表示懷疑,隨后便走下了黃土大溝一看究竟。
300米的沿溝黃土小道轉了一個大大的半圓形,走了500多米的距離,我們來到了大爺的黃土小院子里,兩位老人也許是聽到了我們的說話聲,站在院子里看著我們走了下來,立即熱情地招呼大家趕快進窯洞休息休息,“大爺您好,您老貴姓怎么稱呼啊?今年高壽?”走在前邊的W老師向老人家打著招呼,“免貴姓王,今年80歲了,先到家里坐坐,來來來。”一問一答間,彼此便成了熟人朋友。
王大爺和老伴兒女雙全,兒子當年考上了大學,現在北京一家外企當高管,全家都生活在京城,10多年前兒子和兒媳把老兩口接去一起生活,剛開始老兩口還有新鮮感,過了幾天老人便覺得沒有農村自由,便鬧著回了農村他說自己土生土長在黃土地上,一輩子都離不開家鄉,老了更是習慣住小時候的土窯洞,里邊滿滿都是回憶,隨后便從新院子里搬了出來住進了山溝里的土窯洞內,一條黃土大溝就是他們老兩口,村民們對此表示不理解,說他京城有兒子的千萬“豪宅”他不住,村子里有新建的院子他不住,偏偏就要“占溝為王”,也不明白他圖什么,更不知道大爺的“醉翁之意”。
老人家說黃土大溝里有自己兒時的記憶,院子里空氣新鮮,看著黃土大溝心里就舒暢,土窯洞內冬暖夏涼,住著很接地氣,年輕人是理解不了的。說起把大豬當寵物老人家哈哈大笑,“我現在做的是無本生意,老母豬是我家的大寶貝,之所以照顧它很好,被人們說成寵物我也不反對,這里邊是有原因的,女兒嫁在了農村,生活沒有兒子過得好,還有外孫要說媳婦,家里負擔相對重些,她家享受國家政策扶持養豬致富,可是去年家里情況有變不能在家養豬了,隨后就把老母豬讓我代養,草料全是女兒送過來,我和老伴只負責喂養,老母豬一年下兩窩小豬,一般一窩都是10只以上,去年一窩10只出滿月就賣了14600元,第二窩的10只女兒抓了回去,現在一只都在100多斤,養到年底能賣好幾萬元呢,這老母豬就是財源,不照顧好能行嗎?”
王大爺在院子的北側給老母豬打了個小窯洞,為了防冷遮風擋雨還在外邊給它搭建了一個塑料棚,他說自從幫著女兒養這頭老母豬他就像找了一份工作一樣的忙碌,一天喂兩次,精心照顧,生怕它有個啥閃失,就是在村子里聊天還念念不忘家里的老母豬,大家都開玩笑說他是把老母豬當成“寵物”養了。
老人介紹說這頭老母豬足足有600斤重,前年女兒賣小豬賺了5萬多元錢呢,近2年豬肉一路飆升,小豬的價格也上漲,剛剛滿月的一只小豬去年能賣到1500元左右,前年價格更高,最多一窩能下16頭小豬,照顧好它就是照顧“財神爺”哩,這是女兒家一年的一項重要收入,不上心能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