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線下線上冷熱不均!疫情期間有寵物店月銷售30萬,有的卻倒貼錢》
大象新聞記者 劉繼忠 見習記者 劉旭/文圖
“吸貓”“擼狗”……成為年輕人的日常表達。如今寵物消費已經成為鏟屎官們消費里的重要組成部分,寵物身后的一條完整產業鏈也已逐漸形成。一路向好的寵物行業,疫情期間有何影響?復工后的寵物店現狀如何?未來趨勢怎樣?記者對此進行了走訪調查。
疫情期間有人一個月銷售額達三十萬 有人沒收入還倒貼
閆先生在鄭州做寵物店已有五年時間,目前有兩家店,主要銷售活體寵物和寵物用品。2月初,因疫情原因,他關閉了實體店,和員工各自回到家里。但是令他沒想到的是,平時沒什么生意的網店一時間訂單量猛增,于是又安排員工返回倉庫,并住在那里。“我們在線上主要賣貓糧和貓類用品。開網店有一年多的時間,平時網上訂單很少,但在疫情期間,我們一個月的銷售額就達到了三十萬,是平時的兩三倍。”閆先生介紹,疫情期間活體寵物幾乎沒有銷售,主要依靠寵物用品銷售。他們通過一些渠道,找到能正常發貨的物流快遞。同時他和兩位店員每天在線上對接,各自分工,他負責接單,店員們負責發貨。
“疫情期間訂單量突然增多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實體店關門,許多原來線下購買產品的人都轉到了線上;其二是很多線上店沒有營業,導致一些流量到我們這里了。”閆先生說,這兩個月除去成本、房租和喂養寵物的支出費用,總體還是有盈利的。
在鄭州陳砦花卉大學路店的紀先生情況卻并沒那么樂觀,他坦言疫情期間處于虧損狀態。他的寵物店同樣也是銷售活體寵物和寵物用品,此外他還經營的有狗廠。疫情期間花卉市場關門,他的店也隨之關閉,同時將寵物放回狗廠。紀先生今年五十多歲,開店已有三四年時間。“暫停經營兩個月,不掙一分錢,沒有收入還要倒貼。”紀先生向記者分析道,寵物用品都在店里放著,因為疫情閉店所以就沒有銷售,也沒有在線上賣產品。寵物放回狗廠還需要喂養和照看,這需要一定的成本。同時還有房租,都要往里貼錢。如今已是四月,復工已有半月,但生意仍冷冷清清。
多數人將寵物視為“孩子”陪伴,平均每月消費幾百到幾千不等
在海外留學的紀同學養貓兩年多,她認為寵物是一種陪伴,每個月為寵物平均消費在1000元左右,為寵物花錢是理所當然。同時她表示,為寵物花很多錢也是開心的,但是要量力而行,在自己的支付范圍內。
八十多歲的李老太太正在寵物店里挑選貓糧,她介紹,自己收養了四只流浪貓,她認為養寵物是一種娛樂。平均每個月會花費四五百元,主要是買貓糧、零食和玩具。
據寵物店主介紹,他的顧客中年輕人較多,每個月的消費在三五百到三五千不等,一般消費在寵物食品、驅蟲、免疫、洗澡美容和零食等,多數需求每月有固定次數。
據《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9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數量為9915萬只,比去年增加766萬只;犬貓消費市場規模達到2024億元,相較于2018年增長18.5%。在消費結構中,寵物食品消費是最大支出;零食、藥品消費增速最快。在消費滲透率方面,商品消費滲透率超過服務消費;寵物零食和驅蟲藥的滲透率最高。商品購買相對剛需,其中寵物零食和驅蟲藥的滲透率均超過70%,而保健品的滲透率還有較大提升空間。服務類消費相對低頻,寵物診療在服務類消費中滲透率最高,其次是洗澡美容,再次是寄養。寵物保險、殯葬等消費正處在市場“萌芽”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