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吳遠彬公布,中國動物衛生與流行病學中心的團隊檢測了4800份豬、禽、犬、貓樣本均為陰性,初步排除新冠病毒來源于家禽、家畜和貓狗的可能性。而在過去的一個月中,受傳言影響,很多貓狗寵物被主人丟棄、生命被他人輕易踐踏。
地方防疫人員打殺當地貓狗。
因疫情被摔死的狗。
疫情之下,小動物何辜?活埋、焚燒、摔死寵物的暴行,為何在今日依然存在?當社區未經主人同意殺害寵物,寵物主人有沒有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對于這些現象,我們能進行哪些倫理學方面的思考?為了回答以上問題,我們采訪了動物保護人士、律師和倫理研究者。
首都愛護動物協會創始人秦肖娜在考察各國流浪動物管理時從未發現有貓狗導致的瘟疫流行;律師安翔提到對小動物“先殺為儆”是一種違法行為;學者錢永祥認為,能否善待動物,反映了一個人、一個民族的道德品性。動物保護自從它誕生之日起便伴隨爭議,人類游離在生態道德與自我中心主義之間,在相關領域進行著激烈的辯論,本次疫情中亦如是。或許我們應該借此反思人類在與動物相處的過程中的無知與瘋狂,學會尊重那些曾經不為人所尊重的生命。
歷史上從未發生過由貓狗引發的瘟疫
秦肖娜,中國醫學基金會監事,首都愛護動物協會創始人。
“我考察過流浪動物比較多的泰國、尼泊爾等等國家,流浪貓狗在公共場所自由游蕩,人和動物互不侵犯,相安無事,也沒有聽說導致瘟疫。”
新京報:對疫情中發生的撲殺貓狗的現象,你如何看待?
秦肖娜:寵物越來越多進入中國人家庭,是改革開放后開始的。目前已經成為許多家庭生活需要和精神依托。如獨生子女家庭、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等,許多被作為家庭成員,不可缺少。在過去,北京不止一次發生過養的小狗被警察沒收、老人痛之欲絕的事。
寵物與人類互相依存的關系應該得到尊重。但有些人養寵物僅僅是為了玩樂,沒有把動物看作是生命。這與每個人的家庭教養有關,也與每個人的責任感有關。因此遇到問題就會出現各種表現。對自己所養動物沒有責任心的人,很難想象他對社會對家人有責任心。
同時,政府有責任在災難臨頭時,采取有科學依據的措施。不應該做沒有科學根據就濫殺無辜的事。政府做出榜樣,民眾就會減少沒有理性的各種行為。現在有些政府部門首先就亂了陣腳,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就開始利用政府資源撲殺貓狗,攪亂了抗疫的視線,制造了動物恐慌,民眾就會效而仿之。
新京報:在城市里,許多人都將動物(尤其是流浪的)視為潛在的病毒細菌傳播者。
秦肖娜:人類養貓狗作為伴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現在世界上每個國家都有千千萬萬家庭養有寵物,尤其在歐美,幾乎家家有貓狗,而且是非常親密的日常生活接觸。從歷史到現實沒有一次瘟疫是由貓狗引發的。我考察過流浪動物比較多的泰國、尼泊爾等等國家,流浪貓狗在公共場所自由游蕩,人和動物互不侵犯,相安無事,也沒有聽說導致瘟疫。
人與動物的關系其實可以類比社會中人與人的關系。我國民眾長期受生活環境影響,普遍存在心理不安全感,有過度防備他人的習慣,這種心理對動物也存在。人的緊張情緒造成中國的動物們對人也緊張,見人就躲、亂跑。主動傷人的流浪動物其實非常少見,人不去傷害動物是最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