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及“為什么養寵物”這個話題時,出現得最多的往往是“孤獨”、“依賴”等字眼。
確實,相比起過往抱著“看家護院”、“養著玩”的初衷,如今的寵物貓狗更多的是擔當著家庭成員的角色,被主人抱回家的原因更多是基于情感訴求。
我們往往喜歡給寵物貓狗打上眾多標簽,其中,被提到最多的肯定有“溫暖治愈”這一條。
無論是性格還是外形使然,它們仿佛天生就帶有給主人快樂與溫暖的技能,而人與寵物的溫情故事也時時在世界上的各個角落里上演著。
普通人可能囿于上班日常與家庭瑣碎,無法經歷太多,但在寵物醫生眼里,這些他們從早到晚打交道的貓貓狗狗,給人帶來的可遠遠不止感動。
楊浩今年只有28歲,但在一家成立已有二十年的寵物醫院里已經工作了8年。
從他過往八年的工作經歷來看,不管是年輕人自己養寵還是選擇給父母買個寵物作伴,其實都是因為害怕孤單,希望在放松心情的同時,能夠收獲一份陪伴。
他說,去醫院給貓狗看病的以年輕人居多,基本都是二三十歲。
他們很多都是單身獨居,或是小夫妻還沒要孩子,寵物在他們的生活里占據著極重要的地位。
在醫院這種地方,每天來來往往,生老病死是常態。就是在生離死別的關頭面前,主人與寵物的感情是很一目了然的。
令楊醫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七十多歲的老奶奶,她養了四只流浪貓,每年都雷打不動帶著貓去醫院打疫苗。
突然有一天,老奶奶把四只貓抱到醫院,請求醫院收留照顧它們。
原來,奶奶的老伴住院了。老人年紀更大,老毛病也多,指不定哪天就成了最后一面。
所以奶奶決定陪床照顧,希望能多陪老伴走一段。與此同時,還要兼顧著喂貓、鏟屎的活,實在讓老奶奶力不從心。
最終,奶奶的一句“別人我都信不過”讓楊醫生和同事們收下了這四只貓。
四只貓都是陪伴奶奶多年的老伙計了,平均都有八九歲大。倘若不是交給專業的寵物醫生照顧,還真是放心不下。
可奇怪的是,其中兩只和奶奶老伴都特別親密的貓從到醫院第一天起就拒絕吃飯,連水都不喝一口。
奶奶和她女兒到醫院來看了,可依舊沒法讓以前溫順乖巧的它們開口吃飯。
據楊醫生介紹,這種情況其實挺常見。雖說寵物是很簡單的,但對主人與家的愛和依賴也是實實在在的。
突然離開熟悉的地盤,來到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人類,自然而然地也就會產生被遺棄感,這些導致這兩只貓得了抑郁。
是的,寵物也會抑郁,這并不是強行擬人的說法。
寵物在被迫與主人、幼崽、舊窩分開時,可能會出現“茶飯不思”的癥狀。而老奶奶的兩只貓,在醫院不吃不喝九天后,就這么遺憾地去世了。
令楊醫生欣慰的是,送來的另外兩只貓比較穩定,一只十二歲,一只十四歲,都是高齡老貓了。
后來,老伴去世后,奶奶沒多久也被查出尿毒癥。盡管身體狀況每日愈下,但她仍然堅持每個月來醫院看一次貓,給它們順順毛,跟它們說說話。
而兩只老貓只要看到老奶奶以來,,貓糧也能比平時多吃些。
也許過不了多久,老人與老貓終究要面對最后的別離,也許在楊醫生往后的職業生涯中,這樣的故事還會一次又一次地上演,直至變得習以為常見怪不怪。
但那份人與寵物之間的愛,一定會阻止他們遺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