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敞又帶轉輪的倉鼠窩、蘋果味的浴沙、營養均衡的倉鼠糧、磨牙的樹枝……市民華女士的“寵物賬單”有點長,喜歡上一只售價10元的倉鼠,結果竟然花了220塊。華女士這樣的例子可謂屢見不鮮,從吃喝玩樂,到美容、醫療甚至“社交”,蘇州人越來越舍得在寵物身上花錢了。
“今天你‘擼貓’了嗎”成為不少年輕一代見面問候的方式。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情感需求也日益凸顯。在獨生子女、老齡化人口增加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下,寵物成為越來越多人的一種情感寄托,瞄準寵物經濟的商家,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今年中國城鎮寵物(犬貓)消費市場突破2000億元大關,比2018年增長18.5%。越來越火爆的寵物消費市場帶動了經濟增長,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但在這個龐大的市場背后,卻存在一些問題。
寵物消費的非理性化就是其中一個突出問題。一方面,很多國內寵物產品的設計都是從人的觀賞角度和審美出發,并沒有考慮寵物自身的需求和舒適度,比如大多數寵物其實不需要穿衣服,穿上衣服不僅容易引起不適還可能得皮膚病,這樣的“本心”就錯了;另一方面,很多商家看到寵物經濟火熱就紛紛“上馬”新產品,但產品質量卻不過關或是設計沒有經過充分檢驗。例如去年爆紅的一款“冷暖貓窩”,就完全沒有考慮倒扣缺氧的問題,造成了好幾起寵物貓悶死其中的悲劇。由此可見,寵物產品雖然“看上去很美”,但也可能良莠不齊、泥沙俱下,需要消費者多留點心眼,多了解些寵物知識。
寵物經濟規模龐大,但目前整個行業缺乏基本的規范和標準,經營者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想要寵物經濟健康良性發展,必須加以關注和引導。有關部門還應對此予以規范指導,應引導從業者建立行業組織,加強行業自律,提高供給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