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允許孩子養寵物,但又常因孩子養寵物引發各種問題而苦惱......
01
“養寵物也是一堂時間管理課,必須指導孩子有計劃、有約定地養。”
支持孩子養寵物的家長,大多認為養寵物能緩解孩子的焦慮感、孤獨感,能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同理心與愛心,讓孩子的知識面得到拓展。
但在養寵物的過程中,孩子在寵物身上花費太多時間而影響學習,孩子不認真履行養寵物的職責導致家長家務勞動量增加,以及可能存在的衛生與安全隱患,又讓不少家長頭疼和擔心。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星湖小學科學老師農桂麗說:“養寵物也是一堂時間管理課。我班里有很多孩子養寵物,我對他們的建議是有計劃、有約定地養,把寵物變成學習伙伴。我同時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制定‘寵物時間公約’,約定完成作業才能照顧寵物、逗寵物玩,周末集中打掃寵物的籠舍等,幫助孩子合理規劃養寵物時間。孩子在努力學習與養寵物之間尋求平衡時,就邁出了自我管理的第一步。”
農桂麗認為,養寵物還可以與各學科的學習有機融合,實現“跨學科學習”。
比如,觀察蠶寶寶時做好觀察日記,測量蠶的長度,繪制“蠶的一生”手抄報,用蠶繭做手工素材等,都能將孩子的興趣化為學習動力,一舉多得。
養寵物從來不只是玩玩而已。孩子將寵物視若珍寶,把它們當作朋友和家人對待,都是最真實的生命教育。
“養寵物的過程中,孩子收獲的不僅是快樂,還有對責任的理解、對困難的應對,相信這些都會成為孩子成長路上寶貴的財富。”
農桂麗說,“希望家長能和老師攜手,共同陪伴孩子在養寵物的過程中學會愛,懂得擔當,并在愛與責任中健康成長。”
02
心理老師支招:如何通過養寵物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廣西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名師工作室主持人、南寧市南湖小學專職心理教師黎春平也認為,孩子與寵物互動,能培養愛心、責任心、同理心,學會關愛生命、尊重自然。在孩子養寵物的過程中,家長尤其要注重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可通過科學引導、建立規則、賦予具體任務等方式,逐步強化孩子的責任意識。
養寵物前應明確責任邊界和心理預期。具體操作可總結為“2個替代”:
一是用“決策討論”替代“直接給予”。
13歲的小寧一直想養倉鼠,家長怕她三分鐘熱度,召開了家庭養寵物討論會,讓小寧提前了解養寵物需要做哪些事,并觀看科普視頻感受養寵細節。
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尊重和被賦予自主權,因此讓孩子參與養寵決策能激發其內在動機,而非被動地接受任務。
建議家長列出“養寵責任清單”,包括每日任務-喂食、清潔,每周任務-籠舍消毒、健康觀察,突發情況處理-生病送醫等,與孩子簽訂養寵承諾書—以書面形式明確孩子的責任,家長可適當示弱,如:“媽媽對倉鼠護理不太懂,以后要靠你當小老師啦!”

AI合成圖片
二是用“試錯體驗”替代“完美要求”。
10歲的朵朵第一次養貓時,常忘記清理貓砂盆。家長沒有直接批評,而是故意忽略,直到家中出現異味。朵朵自己意識到問題后,家長才引導她制定“每日清理時間表”。
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認為,兒童通過“試錯-反思-調整”構建規則意識,直接指責易引發孩子逆反,而讓孩子體驗行為后果更能強化其責任意識。
建議家長允許“過渡期失誤”:初期可允許孩子偶爾忘記任務,但提前約定底線,如寵物健康不可忽視。與孩子溝通時可通過提問引導孩子反思,比如:“如果我們一直不清理貓砂盆,貓咪會舒服嗎?它可能會生病哦。你覺得該怎么解決?”
養寵中:分級任務,在實踐中強化責任。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一是根據年齡分層賦予任務。
對6~10歲的孩子,可賦予喂食、準備玩具、記寵物飲食日記等任務,以培養孩子做事的規律性,提高孩子的觀察力。
對11~14 歲的孩子,可賦予清潔籠舍、陪寵物散步、簡單訓練寵物等任務,培養孩子的獨立操作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
對15歲以上的孩子,可賦予的任務包括對寵物進行醫療護理、不良行為糾正等,以培養孩子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以及同理心、愛心。

AI合成圖片
二是用正向反饋激活內在動力。
12 歲的軒軒負責每天給金毛犬梳毛,家長每周日設置“寵物美容日”,讓軒軒展示成果并拍照分享到家庭群。長輩們的點贊讓軒軒成就感滿滿,逐漸養成主動照顧寵物的好習慣。
斯金納操作性條件反射理論指出,及時的正向強化能增強行為重復性。對青少年而言,被認可的需求尤其強烈,一句夸獎就能讓孩子做事情更加積極主動。
建議家長設立“責任勛章”:制作卡通勛章貼紙-如“喂食小能手”“清潔小標兵”,孩子完成任務即可積累,換取的勛章可兌換周末額外娛樂時間。
這一過程,能夠強化孩子“我很能干”“我是個負責任的人”等自我認知。
養寵挑戰期:用解決問題替代懲罰。
1.當孩子偷懶時,跟孩子合作而不是以權威壓制孩子
14 歲的涵涵連續3天忘記給鸚鵡換水,爸爸對他說:“皮皮-鸚鵡名今天喝水時啄了好幾次瓶口,好像水太臟了,我們來看看如何解決這個問題。”隨即,父子倆一起設計了“換水提醒貼紙”,貼在涵涵的書桌旁。從那以后,涵涵再也沒忘記給鸚鵡換水。
合作能減少對抗,讓孩子感受到平等與尊重。父母作為顧問而非監工,更易激發孩子主動擔責。
2.當寵物生病或闖禍時,以“因果關聯”引導孩子積極彌補
9 歲的陽陽飼養的豚鼠咬壞了電線,媽媽的解決方式是帶陽陽查看被咬壞的電線,并問他:“如果我們觸碰這樣的電線,是不是很危險?豚鼠為什么會咬電線?”
陽陽上網咨詢后得知豚鼠需要磨牙玩具,便主動用零花錢買了玩具,還每天檢查豚鼠活動區域的安全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讓孩子直觀地看到因疏忽造成的后果,孩子就會意識到“我的行為影響了寵物”,就更愿意改變自己的行為。
建議家長經常引導孩子進行這類因果分析,但在引導孩子的過程中要避開以下三個誤區:
一是過度代勞。擔心孩子做不好而全程包辦,會讓孩子覺得“責任與我無關”。
二是雙重標準。要求孩子負責,自己卻對寵物態度冷漠。
三是情緒化懲罰。因孩子失誤而威脅“送走寵物”,易引發恐懼與逆反,而非反思。
長期責任培養的核心:讓寵物成為家庭伙伴。
當孩子將寵物視為平等的家庭成員而非玩具時,責任感會從“被迫完成任務”轉化為“主動關愛他人”。家長可定期開“寵物家庭會議”,討論與養寵有關的事,讓孩子覺得自己是養寵物決策的重要一環。
可以跟孩子一起記錄寵物成長,讓孩子見證自己與寵物共同成長的過程,強化其情感聯結與責任意識。
黎春平強調,培養責任感的本質,是讓孩子在“被需要”中看見自己的價值。寵物對小主人的依賴,恰好為孩子提供了一個責任實踐場。家長只需退后一步,就能讓孩子在養寵物的過程中得到鍛煉與成長。
作者:呂若琦
編輯:壯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