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川路街道的一位市民反映,自家小區里有居民投喂流浪貓,導致小區綠化帶里有不少小動物的排泄物。還有人將貓籠放在綠化帶里影響小區環境,希望能夠盡快改善這個問題。
回應
針對這個問題,記者電話連線了鶴北新村第三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黃培慧。黃書記表示,了解居民的訴求后,居委工作人員通過調查走訪摸清了小區流浪貓的生活狀態,也與投喂流浪貓的居民進行了溝通。
目前,居委已與物業保潔人員進行溝通,在日常保潔過程中,對于小區綠化帶中的貓籠、狗籠,以及喂養使用的一次性餐盤等,一旦發現立即清除,做到及時清理。另外,居委還通過居民微信群、公告欄等溝通渠道,宣傳普及相關知識及信息的同時也做好及時溝通。
黃培慧坦言,“最近在社區里發現了一些新型的貓咪智能屋,放置這些設備的居民也是希望能夠在不影響他人的前提下,給貓咪一個可以遮風擋雨的窩。但是,這些智能窩放在綠化帶中確實不太美觀,所以,居委工作人員也給這幾個智能窩挪了地方,放到了更合適的地方。目前小區已經基本做到定時、定點喂養,并及時清理,通過這一系列的改變后,小區里亂投喂的現象已經基本沒有了,小區的環境也變得整潔。”
小區里
那些有人疼、有人厭的流浪貓
到底該怎么管?
閔行區動物疫控中心副主任鄭華
為大家講解了
閔行區流浪貓治理的相關經驗做法↓
本期嘉賓
鄭華
閔行區動物疫控中心副主任
流浪貓因沒有官方的收容機構,管理問題一直是社會和小區治理的難點和痛點,主要表現為:愛貓人士隨意投喂造成環境臟亂差;流浪貓數量泛濫成災;流浪貓春、秋季發情叫聲擾民;流浪貓咬抓傷人的新聞也屢見不鮮;流浪貓攜帶狂犬病等人獸共患病病原。2022年數據顯示,上海擁有近30萬只流浪貓。上海的流浪貓已經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假如任由其自由繁衍,其數量將呈指數增長,一對成年且沒有絕育的“貓夫婦”及其后代在七年內能夠產下42萬只后代。
為了能平衡好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營造更和諧的人居與生態環境,閔行區結合代表委員的建議提案,以“動物狂犬病免疫示范小區”創建為契機,引入國際認可度較高的TNR-誘捕、絕育、放歸模式,在流浪貓疫病防控管理方面主動跨前一步探索。TNR救助模式的引入,是區級動物防疫部門、寵物醫院和社區三方協同的結果。
鄭華介紹,“目前,閔行已初步建立‘區級部門-技術導入+社區-誘捕放歸+寵物醫院-絕育免疫’三方聯動的工作機制。通過健康體檢、絕育手術、剪耳標記、注射疫苗、放歸等一系列全流程專業化操作,實現了流浪貓的“逆襲”,大大降低了居民的人身安全隱患。”
“TNR”救助后如何科學有序喂養?
雖然“TNR”救助模式有效控制了流浪貓的數量增長幅度,但接受“TNR”救助的流浪貓在放歸原本的社區后,每日的“食和居”同樣不容忽視。您家小區的“投喂者”通常是在哪里投喂流浪貓呢?樓道門口、小區綠化帶還是地下停車庫?如果任由居民無序喂養,社區的環境依舊會受到影響,所以,如何讓社區居民自覺有序喂養尤為重要。
“考慮到區內各小區的實際情況,區農業農村委推動閔行19個居委29個小區開展了流浪貓TNR+-‘誘捕+體檢+驅蟲+絕育+放歸+免疫+定點投喂’科學救助,同時動員寵物診療機構發揮行業服務優勢開展公益救助。”鄭華說,“三年來,全區所有街鎮、工業區已累計救助2943只流浪貓,較好地從源頭控制流浪貓的無序繁殖,降低狂犬病等人獸共患病傳播風險,為流浪貓科學救助開展了閔行嘗試和探索。”
只有多溝通,才能減少誤解。每日的投喂一定會涉及到社區的居民們,所以對“TNR+”進行科普宣傳、把志愿者們正在做的事情讓更多人知曉很有必要。鄭華表示,目前在閔行已投放200多個“智慧流浪貓屋”,通過戶外智能管理設備實現云監控、云投喂、云吸貓,從“一肩挑”轉變為“一起擼”,期待有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到科學喂養的隊伍中。同時,舉辦“2023有貓有愛——流浪貓救助公益展”等活動,以義賣方式將所籌資金納入流浪貓救助基金,助力緩解流浪貓的溫飽、絕育和領養問題。
來源:今日閔行
舉報/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