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
最近和兩個朋友聊起“孤獨”,我們都說不太清楚,它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
一位朋友說:“有點像狗,趕又趕不走。”我說:“不像吧,狗才不會讓人孤獨。我感覺像蛇,冷冰冰的,讓人絕望”。另一位朋友接話:“談不上絕望,如果非類比一種動物的話,肯定不是那種能給人痛快的猛獸,我覺得像章魚或大蜘蛛,讓人有點克蘇魯風格的害怕。”
把“孤獨”形容為一種正在追你的動物,你會選哪種?我們沒有就這個問題達成共識,但都認為自己被孤獨“咬”住過。
7年前,我背著筆記本,拎著一包零碎的行李,踏過一些向下的臺階,住進深圳的一間“蝸室”。那個出租屋可長租可短租,幾平米的房間安置了4個鋪位,晚上經常會被臨時入住的人吵醒。被吵醒后,我就再難入睡,心緒紛擾,總感覺這個碩大無朋的城市的夜晚,實在是太荒寂了。
很多個晚上,“孤獨從四面八方涌來將我吞噬”-引自《百年孤獨》。后來,我搬過很多次家,也換了漂泊的城市,但那種持續性的、趕又趕不走的、令人心悸的感覺“咬”住了我,與之相伴的是始終調理不好的失眠與頸椎病。
記得有一天,我蜷縮在圖書館一個擺滿詞典的格柜旁的角落里,埋首于一本小說。眼角處總有各式各樣的鞋子經過。突然,一個兩歲多的小男孩趴在地上,撅著屁股仰頭看我。和他對視的那一刻,我心頭竟涌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渴望,渴望他關注我,渴望他懂我,渴望他和我分享一兩件趣事……后來,他挨了一巴掌,被他媽媽拎走了。
當我把這兩段故事講完,上面那位把孤獨比作章魚或大蜘蛛的朋友表示能夠理解,“我也有過那種體驗,在深夜,盯著天花板,像被章魚纏住的一灘爛泥,心里空空的。”然后,他講了一個自己完整的成長經歷,從小時候被爸媽一個人留在家里,到始終無法融入的校園生活,再到后來成為一名“北漂”。
他說:“在這個過程中,孤獨的感受是有變化的,小時候就只是覺得無聊、期望被關心,上學后樣樣不如同學、伴隨著強烈的自卑,現在則是缺乏歸屬感。”
“你說的這個層次,倒讓我想到網上曾流傳的很火的‘孤獨的十個等級’:一個人逛街,一個人去看電影,一個人去吃火鍋……一個人去做手術。”另一位把孤獨比作狗的朋友笑著說:“我之所以認為像狗,是覺得它有時候就像你們說的那樣,呲牙咧嘴,不太友好,讓人難受、害怕。但當我們一個人的時候,也只有它在陪伴著我們呀!”
我抖機靈地反問道:“你的意思,我們要把孤獨當成寵物嘍?”不料兩位朋友竟都會心地笑了。
靜靜想來,我們確實應該把孤獨當成寵物,管它是狗、是蛇,還是大章魚或大蜘蛛……人的一生,孤獨如影隨形,我們越試圖從它的束縛中掙脫出來,就會被綁得越緊;越試圖擠進熙熙攘攘的人群,就越會覺得來來往往皆過客。所以,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不妨坦然地去接受它。
不少名人都說,要享受孤獨,但這實在是一種頂格的人生智慧。在這之前,我們要先慢慢長大,意識到孤獨,然后與孤獨撕打,再與孤獨和解。“與孤獨和解,說到底就是和自己和解吧,放過自己,去做喜歡的事,去喜歡喜歡的人,去品嘗花式繁多的美食,去揮汗如雨地鍛煉,去認真地閱讀,去整理自己的起居……”一位朋友說。
這讓我突然想到小說《清明上河圖密碼》里的一句話:“灑掃應對皆是道……即便擦拭桌凳,清掃地面時,也靜心誠意,體味其間往復之律、進退之節。”或許,這就是享受孤獨的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