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這樣的場景:漫長的一天結束了,回到家,你又冷又累,只想蜷縮在一個舒服的角落里,喝一杯熱茶,讀一本輕松快樂的書。而且碰巧的是,你又很喜歡動物!那么,對于你來說,一個關于小動物的溫馨故事,絕對是再適合不過了。你可以選擇菲奧娜·哈里森(Fiona Harrison)的《哈巴狗珀西》(A Pug Like Percy),這部童話故事講述了一只可愛的小狗被遺棄在動物收容所,卻給蓋爾和她不幸的家庭帶來了一個“小奇跡”。或者,黛茜·貝爾(Daisy Bell)的《圣誕節來客》(The Christmas Guest)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它講述了關于一只無家可歸的小狗卻擁有一顆強大內心的暖心故事。又或者,可以考慮一下杰奎琳·希恩(Jacqueline Sheehan)的《小狗勞埃德》(A Dog Like Lloyd),勞埃德是一條黑色的拉布拉多流浪狗,有著不幸的過去,它的出現,打破了同樣經歷過悲慘遭遇的洛葛仙妮·佩萊格里諾(Roxanne Pellegrino)孤寂的新生活。總之,這類的書籍,一定能夠幫你擺脫全身心的疲憊。
這一文學流派——我們姑且稱之為“寵物文學”吧——正在蓬勃發展。據尼爾森圖書調查機構(Nielsen BookScan)統計的圖書銷售數據顯示,梅麗莎·戴利(Melissa Daley)的《莫莉和貓咪咖啡館》(Molly and the Cat Cafe)在英國的銷量已經超過2萬冊。《哈巴狗珀西》的銷量也已經達到1萬冊;黎恩·巴雷特·李(Lynne Barrett-Lee)所作的《杰出的海貓西蒙》(Able Seacat Simon)虛構了海貓西蒙在危機四伏的海戰中的冒險經歷和英雄主義,也同樣賣出了1萬多冊。希拉·杰弗里斯(Sheila Jeffries)的《蒂巴回家了》(Timba Comes Home),講述了兩只黑色小貓被遺棄在排水溝之后,約定好要從此對抗這個世界的故事,也大受讀者歡迎,銷量達8千余冊。
《莫莉和貓咪咖啡館》所有這些暢銷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書籍的封面都有可愛的小狗或者小貓的照片。而且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動物的視角展開敘述,就像在《哈巴狗珀西》當中有這樣的描寫:“我筋疲力盡的躺倒在我的狗窩里,內心充滿了絕望,我用爪子揉了揉眼睛,試著去理解哈維爾為什么要把我留在這里,然后讓我在這里腐爛,就像在我之前的許多狗一樣。”在希拉·諾頓(Sheila Norton)的《奧利弗,拯救了圣誕節的貓》(Oliver, the Cat Who Saved Christmas)中也有類似的描寫:“在我整個九條命的生涯當中,最糟糕的夜晚是因幾條吃剩下的魚引起的。” 蘇菲·彭布羅克(Sophie Pembroke)在《克勞德的圣誕歷險》(Claudes Christmas Adventure)中也體現了類似的寫實主義:“我在廚房的桌子下面嗅著氣味,屁股蹭著地板扭來扭去,我的小尾巴也隨之擺動。”而克勞德是一只法國斗牛犬。
水石書店的負責小說購買的克里斯·懷特表示:“這一類的書籍太多太多了,而且有時候真的很難區分它們。今年還會有更多關于狗的書籍面世——或許人們正在努力嘗試著從對貓的狂熱現象中走出來。這一類書籍的中心思想和思路大致都是一只小動物進入到一個新的家庭,然后使得這個家庭的生活變得更好。這類故事擁有非常強大的核心市場。他們往往是沖動消費,當你想要讀一本輕松的、不那么具有挑戰性的作品,又正好看到封面上有一只可愛的小貓照片,那你十有八九會將那本書買下。我們是真的很喜歡我們的寵物。”
哈珀柯林斯出版社的麗莎·米爾頓認為“非常重要的一點是,寵物小說能夠讓人感到愉悅和幸福。所有人都喜歡貓貓狗狗,特別是小奶貓小奶狗。而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總會時不時的需要逃避。2016年,我們出版了精裝版《哈巴狗珀西》,大獲成功。而在今年,我們還會出版一本類似的小說,講述了一只叫做雨果的小狗的故事。”
《哈巴狗珀西》的作者哈里森也說:“我覺得現在這個世界真的沒有多少樂趣,人們談論的都是英國脫歐、北韓問題和特朗普當政等等枯燥的問題。正如老話說的那樣,我們都坐上了墮入地獄的手推車,將與世界一同毀滅,如果有一本書能夠讓人重拾笑容,感覺美好,那么我一定會用雙手去抓住它。”
《哈巴狗珀西》哈里森還說,創作這些作品,是“世界上最有趣的”,“說真的,誰不想整天徜徉在想象的世界里,以一只忠誠的小狗的角度來構思各種故事呢?我腦子里總有一大推的想法,然而和往常一樣,這些想法歸根結底還是會落腳于英國民眾的情緒。但我還是希望能夠盡快回歸到珀西的世界,那里比現實世界安全多了。”
戴利的創作靈感來自于她自己的寵物貓南希。她以南希的口吻寫了一本諷刺性質的名人回憶錄《性愛與貓咪》(Sex and the Kitty)。戴利回憶道:“我們遇到南希的時候,它還是一只小貓咪,很快我們就發現,它實在是太過友好、太與人親近了。它總是會跟著別人回家,偷偷溜進別人的車里,在當地的酒吧里閑逛……它還老是玩失蹤,于是我就給它創辦了一個Facebook頁面來追蹤它的位置。慢慢的,就像滾雪球一樣,南希的魅力沖破了哈普敦(Harpenden)地區,擴大到全世界范圍,吸引了眾多的粉絲。”而在參加過美國著名電視節目《為貓癡狂》(Must Love Cat)之后,戴利“開始思考,或許借助南希的名氣,以它的名義創作一本自傳,或者叫做喵傳,會有很市場。而事實也證明了我的猜想是正確的。”
作家詹姆斯·鮑文與他那只名叫鮑勃的貓。直到現在,南希的Facebook頁面依然存在,戴利通過這個平臺了解那些讀過她作品的讀者們的內心世界。戴利發現:“很顯然,他們都是愛貓人士。絕大部分是——但也不全都是——女性,而且很多都是美國人。我有很多讀者,他們都很喜歡貓,但是出于某種原因,不能養一只屬于自己的貓。所以我覺得,閱讀能夠讓他們間接體驗到主人與貓之間的相處和互動。”
和哈里森一樣,戴利也對這類作品的創作樂在其中。“我喜歡以貓為原型創作一些角色,它們身上具備充分的“人性”特征和情感深度,能夠吸引讀者。而與此同時,不會讓人忘記它們貓的身份。從貓的角度來描寫貓與主人的關系,真的很有意思。我想,任何一個養過貓的人可能都很想知道,傍晚時分,它們跳出貓窩之后,消失不見的那段時間里到底去了哪里,做了什么。”
《我心中的美好世界》 [日]有川浩 著 尹寧 譯 湖南文藝出版社 2014年8月根據懷特的研究,寵物文學的流行可以追溯到詹姆斯·鮑文(James Bowen)的《一只名叫鮑勃的流浪貓》,總銷量超過100萬冊;以及《馬利和我》(Marley and Me),銷售量也高達75萬多冊。當然也有在文學界獲得極大肯定的作品,例如平出隆(Takashi Hiraide)于2003年出版的《貓客》(The Guest Cat)就獲得了木山捷平文學獎。小說講述了一只為孤獨的夫婦帶來了歡樂的貓,銷量接近10萬冊。而平出隆的同鄉村上春樹更是因他與他那些會說話的貓而聞名。還有日本女作家有川浩(Hiro Arikawa)的《我心中的美好世界》,也沿襲了同樣的風格。
懷特表示,和寵物的銷售規律一樣,寵物文學類的作品在節日氣氛濃厚的季節里也會“猛烈地激增”。是因為節慶的壓力會激發人們對于舒適閱讀的渴望嗎?或許吧。但是,懷特提醒人們:“寵物小說是為了調劑生活而作,可不僅僅只是為了圣誕節。”
(翻譯:劉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