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人生老病死一樣,寵物也有走完生命旅程的那一天。一只狗的平均壽命是9至15年,一只貓的平均壽命是13至17年,非正常死亡則壽命更短。相對于近年來不斷升溫的寵物熱,關于如何處理寵物的身后事卻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盲點。寵物尸體攜帶大量病菌,隨意丟棄或掩埋,都有極大安全隱患。幾年前的非典(SARS)和禽流感爆發引起的恐慌還在眼前,類似的前車之鑒還有很多不容再犯。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則新聞:
最近,家住湄長新村的陳女士說,她飼養多年、視之為家庭成員的一只波斯貓半個月前病死了。她本想把貓尸埋在家門口的公共綠化帶里,坑沒挖好就被新村保安看到并制止,理由是怕尸體腐爛后影響環境。她只能忍痛把小貓尸體裝進塑料袋,直接扔進垃圾箱。這些天來,她經常吃不下飯,總覺得這樣處理太殘忍。
同樣問題也困擾過做教師的田小姐。她說,幾年前養過一條京巴狗,遛狗時不慎被車撞死,她當時按老人“狗下水、貓上樹”的傳統說法,把狗尸扔進外城河里。 后來,她又養了一只博美犬,一次遛狗時小狗與別人養的狼狗發生沖突,小狗竟生生被大狗嚇死。她在傷心之余覺得,把狗尸扔進河里會破壞水環境,于是開車到園區人少的地方,找一塊空地把小狗掩埋。她承認,這樣做也不妥,但自己不知怎樣更好。“哆悠寵物館”的負責人孟蕾說,寵物死亡后,主人基本會采取扔垃圾箱、丟河里或隨便找荒地掩埋這幾種方式處理尸體。大多數人不會考慮如此方式是否影響公共環境,是否存在安全隱患。但同時,包括她在內的少數人雖已意識到問題,但也不知怎樣辦才好,“如果家里有院子,可把寵物尸體在院子里深埋,但不是每個寵物主人都有這樣的條件”。
危害:
寵物死后,體內攜帶的病菌一般存活在體內的血液和肌肉中,如犬瘟熱、細小病毒等生存能力非常強,即便深埋土中幾年仍可能存活,遇到下雨可能隨雨水流出地表,或流進地下污染地下水。
寵物死后病菌依然存活體內
國家明文規定不得隨意處置 據市畜牧獸醫處的朱凌云介紹,僅在死亡的犬類中,多數不是自然老死,而是死于各種疾病,其中傳染病死亡的占大部分,“特別是剛買回家的小狗成活率不足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