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花仕女圖》(局部)。
綠緞繡海棠菊花犬服故宮博物院藏。
宋代《秋葵犬蝶圖》。
《道光帝喜溢秋庭圖》。
狗與漢晉生活特展上展出的陶狗。
8000年人狗“情”未了
轉眼農歷戊戌狗年來到,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特別推出《低徊入衣裾――狗與漢晉生活新春特展》,邀請市民朋友們共同品玩福犬歷史,走進漢晉時期人們趣樂喧鬧的一天。
這次展覽,讓不少觀眾漲了知識:原來早在漢晉時期,就已愛犬成風,養狗成為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遍現象。
那些展品中,狗狗們可謂千姿百態:有的憨態憐人,有的精神抖擻,有的炯炯有神……走進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就能看到展臺上擺放的一系列千奇百趣的陶狗。這些陶狗,形態、神情、裝飾迥異,分別顯示出它們不同的狀態――這對陶狗相對匍匐在地,似乎在門口守候主人;那只陶狗四肢直立,面目刻畫有卷曲須毛;還有一只陶狗犬首向上,作張口吠叫狀,露出利齒,似乎都能聽到它的叫聲。
“野徑來多將犬伴,人間歸晚帶樵隨”,狗,一直以來被稱為“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狗與人類歷史的交點,可以上溯至近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狗年說狗,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歷朝歷代的“人狗情緣”。
先秦:
狗大多用于祭祀和殉葬
用狗來殉葬是一件殘忍的事情。但在當時,有資格能夠同天子一起下葬,實屬一種榮譽。
“?M?M其麥,聞聲于野”。遙遠的古代,人們早就注意到“狗”這種動物,而狗也是我國最早被馴化的動物之一,其時間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中期。比如,中原地區的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華北平原的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江浙地區的河姆渡遺址等一系列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重要文化遺址中,都出土過有狗的骨骼,表明狗在我國至少有八千年的馴化歷史。
而人類自從創造文字開始,就有了關于狗的文字記載。
也許在人們的普遍印象中,狗這類動物在古代大多用于戲耍觀賞,或者是食用捕獵。但在先秦時期,它們主要被人們視為一種吉獸,與抵御兇害以及祖先崇拜聯系在一起。《山海經?西山經》中記錄:“陰山,有獸焉,其狀如?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兇。”
先秦時期,狗用于祭祀和喪葬的現象更為多見。古時用來祭祀的犬稱為“獻”。《禮記?曲禮》中有載:“凡祭宗廟之禮,羊曰柔毛,雞曰翰音,犬曰羹獻。”證明當時確實用狗當做祭品獻祭,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獻”字會用犬旁。
《周禮?秋官》中有載:“凡祭祀共犬牲,用牡物,伏瘞亦如之。”古籍中還規定王出行要有“拔祭”,即用狗祭車和道路,認為這樣就可保周王旅途平安。《淮南子?時則訓》里面也寫道:“旁磔四門,皆磔犬羊以禳四方之疾疫”。說明當時用狗祭祀的目的,在于祈求降福降祉,消除災害疾病。
除了用狗祭祀,犬葬也是當時風氣之一。《周禮》規定王室喪葬須用犬皮蓋喪車,“王之喪車五乘:木車、蒲蔽、犬?u、尾?病⑹枋巍P》?皆疏。”考古發掘,在鄭州商城北墻東段遺址發現的八個祀坑中,共理狗92只,最多的一坑埋23只;安陽小電西北的婦好墓中發現有六只狗隨葬。
而洛陽市考古發現的周朝“天子駕六”大型車馬陪葬坑中,每一節車廂都有一副完整的狗骨架。雖然在現在看來,用狗來殉葬是一件十分殘忍的事情。但是在當時,有資格能夠同天子一起下葬,實屬一種榮譽。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鏟屎官”一詞十分流行,不少飼養寵物狗的年輕人都以此調侃自稱。雖然此官不算“官”,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原來早在周代,就有官方的“鏟屎官”了。《周禮?秋官?犬人》有載:“犬人掌犬牲。凡祭祀共犬牲,用?晃錚?伏瘞亦如之。凡幾珥沉辜,用?可也”。這說的是,周代設“犬人”一職是專門的官職掌管犬牲。
此外,春秋時期之前還十分重視狗的繁育,以此保證狗作為祭品的數量。《孔子閑居》疏:“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者,言大夫無故不得殺羊坐其皮,士無故不得殺犬坐其皮”,其寓意是希望人們除了必要的祭祀之外,不要隨意殺害狗類。
漢晉:
愛犬成風,狗肉價低于牛羊
劉備在起事之前無經濟實力卻又喜愛養狗,沒辦法,他只能編織竹席、草鞋等拿去街上賣。
到了漢朝,更是愛犬成風,養狗作為社會各個階層的普遍現象。為何漢人如此愛狗呢?
其中一個原因是漢朝狗肉的價格遠遠低于牛、羊、馬,所以漢人喜食狗肉。《居延漢簡》中提到,馬價十千錢或五千三百錢,牛價兩千五百錢,羊價九百錢,胡狗價才六百錢。不僅如此,漢代還有一道以狗肉為原料的菜肴被選入古籍《食經》中,叫做“犬碟”。
除去喜食狗肉這一原因,漢人養狗成習更是與當時統治階級幾位著名的“愛狗人士”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其中就有漢武帝劉徹,和東漢的漢靈帝劉宏。所謂“上有所好,下必至焉”,兩位皇帝都愛狗愛得癡狂,所以群臣也紛紛效仿,平常農戶更是家家有狗。
“這幅畫像磚中,就描繪了一幅馴狗的圖景。”武侯祠博物館的講解員介紹說,“此次展覽展出的南陽漢代陶狗是手工雕塑的作品,有的以模制為主,有的以雕塑為主,有的為二者相結合。它們都是由專門的制陶作坊燒造而成的,有的是灰陶,有的施紅釉,有的施紅綠釉,大都刻畫得十分精細。漢代的雕塑大師們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通過對狗的仔細觀察,把狗刻畫得栩栩如生。”
漢代自建立后,中央朝廷就設有“狗監”一職,專門管理皇帝的獵犬,歷史上許多有名的人物都曾在其任職。文學家司馬相如之所以能得到漢武帝的賞識,也是多虧了時任狗監的同鄉楊得意。司馬相如因狗監薦引而名顯,為后人津津樂道。
作為“愛狗人士”的代表人物之一,漢武帝在位時曾建“犬臺宮”,供文武百官觀看“斗狗”,以此作為一項娛樂項目。《三輔黃圖》有云:“犬臺宮,在上林苑中,去長安西二十八里”,在“犬臺宮”外又建筑了“走狗觀”。
在漢武帝之外,東漢時期的漢靈帝更是嗜狗如命,“狗官”一詞就是來源于這個沉迷享樂的皇帝。《后漢書?孝靈帝紀》記載:“又于西園弄狗,著進賢冠,帶綬”。這說的是漢靈帝在西園與狗玩耍時,為其戴上了進賢冠和綬帶,但在東漢,進賢冠是專為文官所用。又有宦官別出心裁,將狗打扮一番,戴進賢冠、穿朝服、佩綬帶,搖搖擺擺上了朝。待劉宏認出此乃一狗時,不禁拍掌大笑,贊道:“好一個狗官”。另外,漢靈帝還將狗喚作“愛卿”,滿朝文武雖感奇恥大辱,但卻是“敢怒不敢言”。
以上兩個皇帝雖愛狗,但貴為一國之王,有著雄厚的經濟基礎支撐他們這項愛好,而三國時期的劉備可就沒有那么幸運了。《三國志?先主傳》中有陳壽對劉備的個性特點的概括:“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可是劉備在起事之前窮得響叮當,根本無經濟實力卻十分喜愛養狗,沒有辦法只能編織竹席、草鞋等物品去街上賣,換得些許錢幣,買些食物養活自己和狗狗。
唐宋:
“萌萌噠”的寵物犬出現了
南宋詞人周密所著的《癸辛雜識》中,還有關于給寵物犬做美容的趣事。
唐朝是中國古代的盛世輝煌時期。那時的達官貴人階層生活富足奢華,而狗在這一時期更多開始扮演“萌萌噠”的角色,作為寵物為權貴所飼養。
唐代皇帝建有富麗堂皇的“五坊”,即狗坊作為其中之一,專門為皇帝飼養犬類供其玩樂。也是在唐朝后宮,開了女性飼養寵物先河。
說到唐朝著名的寵物狗,就不得不提楊貴妃的“康國?i子”了。這只由康國(現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一帶)進貢的雪白小狗,深得楊貴妃的喜愛。《酉陽雜俎》中載:“上夏日嘗與親王棋,令賀懷智獨彈琵琶,貴妃立于局前觀之。上數子將輸,貴妃放康國?i子于坐側,?i子乃上局,局子亂,上大悅”。楊貴妃因怕唐玄宗與親王對弈輸了棋局,便將“康國?i子”放在一側讓其上桌擾亂棋盤。可見,這只小狗兒也聰明靈性,還真亂了棋局,倒不負楊貴妃的一番調教。
不過這“康國?i子”到底是什么品種的狗呢?陳寅恪先生曾考證曰:“《太真外傳》有康國?i子之記載,即今外人所謂‘北京狗’,吾國人則呼之為‘哈巴狗’。”現藏于遼寧博物館的《簪花仕女圖》,出自唐代畫家周?P,是極負盛名的美女圖之一。在畫中能夠清晰地看到,衣著華麗的婦人們正用長桿逗弄著一只憨態可掬小狗,這只狗便是“?i子”。只是,這“?i子”極名貴,只有宮廷貴婦才養得起。
如果說在唐代只有權貴們才能將狗當作寵物飼養,那到了宋代,此行為已從唐朝時的宮廷貴族擴大到富有的平民家庭。有趣的是,宋代還出現過《尋狗啟事》。《夷堅志》記載:宋人員琦,“養狗黑身而白足,名為‘銀蹄’,隨呼拜跪,甚可愛。忽失之,揭榜募贖”。在狗走失之際還張貼告示,懸賞尋狗,可見當時員琦對狗的情感,已經遠遠超出了狩獵、看門的用途了。
不僅如此,宋代還出現了寵物市場,如開封府的大相國寺,“每月五次開放萬姓交易,大三門上皆是飛禽貓犬之類,珍禽奇獸,無所不有”,市場上還有狗糧出售:“……是養犬,則供餳糠。”南宋詞人周密所著的《癸辛雜識》中,還有關于給寵物犬做美容的趣事。周密寫道,當時女孩子們喜歡將鳳仙花搗碎,取其液汁染指甲。而定居于宋朝的阿拉伯女性,甚至用鳳仙花液汁給貓狗染色。
在一些宋代的書畫作品中,人們也能看到這個時代的寵物狗的形象。無論是遼寧省博物館藏的《秋葵犬蝶圖》,還是上海博物館藏的《秋庭乳犬圖》。
明清:
呵護千只狗,慈禧設“養狗處”
眾多狗品種中,慈禧最喜歡的居然是小型狗京巴,這種狗現在是普通不過的“土狗”。
滿族入關后,清朝各代皇帝為保持本族特質,積極提倡“國語騎射”。康熙、乾隆諸帝更是身體力行,統領八旗官兵遠赴塞外,在木蘭圍場中大舉圍獵,以期提高滿洲族人的騎射技能,訓練有素的獵犬成為清代騎射活動的主要伙伴。
到了清代中晚期,宮廷中愛犬、養犬之風深深影響到整個清代上流社會。
清朝時期,最喜歡養寵物的皇帝,非雍正莫屬。雍正帝有兩只愛犬,一只叫“百福”,一只叫“造化”,他對它們寵愛有加。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皇帝就曾親自指令狗窩,狗籠的尺寸、用料。
入冬后,北京城冷了,雍正便會找裁縫,給狗做幾件冬裝。要說給狗做幾件衣服,已經夠意思了,但這還沒完。裁縫把衣服做好后,雍正還要檢查,紐扣是否牢固,細節是否精致等等。作為一個在位13年,奏折批了1000多萬字的工作狂,雍正竟然還能抽出時間,檢查狗狗的衣物,足見其對狗的喜愛程度。
宮苑深深,奪嫡爭寵太鬧心。何以解憂?唯有養狗。“老佛爺”慈禧是比雍正更甚的“愛寵達人”。清朝末期,慈禧垂簾聽政,整個紫禁城都是慈禧說了算,養狗當然也要看慈禧的臉色。慈禧曾在整個宮城里養了一千多只狗。
為了照顧好這一千多只狗,慈禧還專門下令設置了“養狗處”,由專門的太監來伺候這些狗,這些太監被稱為“狗監”。這些狗的食物比人吃的都好,都是精美的牛羊肉等,飯后還有加餐水果甜點。狗住的地方叫“御犬殿”,是一層一層搭建的小樓。
慈禧養的狗兒不僅不愁吃住,還有量身定制的衣服穿。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綠緞繡海棠菊花犬服和紅色閃緞犬服,就是慈禧的御犬穿的犬服,這些犬服都是量身定制,用料華美。
眾多狗品種中,慈禧最喜歡的是小型狗京巴,從她流傳下來的出巡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周圍是一群女眷,前面那個黑乎乎的小狗,正是京巴。京巴狗也被稱為“宮廷獅子狗”或“哈巴狗”,是中國古老的犬種。它們表現欲強,活潑可愛,很受清宮帝后和妃嬪的喜愛。京巴是現在再普通不過的“土狗”了,現代人都覺得沒什么特色,不如貴賓,哈士奇,小柴蠢萌可愛。但慈禧就是愛這種小土狗。
史書記載,當時慈禧有四只最喜歡的小京巴狗,分別叫秋葉、紫煙、琥珀、霜柿。除此之外,還有一只名叫“海龍”的小狗也很受慈禧寵愛,慈禧不論到哪都要抱著它,連它的飯食都是親自檢查后才讓吃。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見習記者 李雨心 記者陳荷
圖片主要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