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晚報訊 本報記者楊自林
3月2日,興山的劉女士將寵物貓送到城區深圳路一家動物醫院做絕育手術,進行麻醉后還沒開始手術,這只加菲貓當場死亡。隨后,劉女士向動物醫院提出索賠遭拒。
近年來,寵物醫療產業發展迅速,不少市民為給寵物看病,一擲千金也在所不惜。但和人一樣,寵物在治療過程中,同樣可能遭遇醫療糾紛。事發后,有愛寵人士呼吁,相關部門應該完善監管措施。
加菲貓在麻醉后死亡
劉女士家住興山,去年4月,她花1000多元買了一只加菲貓,平時這只貓的相關護理及看病等,都在宜昌城區深圳路一家動物醫院進行。
今年3月1日,劉女士準備給11個月大的加菲貓配種,當天中午來到動物醫院,由于加菲貓不配合,配種沒能成功,劉女士決定,給貓做絕育手術,手術日期定在第二天。
2日中午,劉女士來到動物醫院,手術前,醫院考慮到這只貓此前有過尿血,曾詢問過是否需要進行“生化”檢測,劉女士沒有同意,在簽署醫院出具的三份協議書后,醫生著手進行手術。
劉女士說,手術前進行了麻醉,剛麻醉完,自己的貓就當場死亡了。
醫院方面給出的解釋是,可能是麻醉過敏,或者這只貓本來身體就有問題,在麻醉后引起不適最終死亡。
主人向醫院索賠遭拒
寵物貓死亡后,劉女士認為,醫院應該進行適當的賠償。
動物醫院行政院長祝先生介紹,一般動物在進行手術前,需要進行“生化”檢測,即對貓的肝臟等器官進行檢測,以確定是否能進行手術。這些檢測不是強制的,需要看當事人的意愿,涉及一些費用,在征得劉女士本人意見后,就沒有進行這些檢測。
劉女士說,今年1月,自家的貓尿血時,曾進行過檢查,身體并沒有太大的問題,關于“生化”檢測,自己不太懂,醫院方面也沒具體說太清楚,所以就簽了協議書進行手術。
記者在動物醫院看到這3份協議書,分別為:手術志愿書、住院風險知情同意書和麻醉知情同意書,每份都有劉女士和醫生的簽名。其中手術志愿書中談話記錄一欄顯示:絕育手術不做任何術前檢查,麻醉中、手術中和手術后出現的任何風險,由貓主人承擔,與醫院無關。另外兩份同意書中,對麻醉和手術住院存在的風險,進行了詳細地說明。
動物醫院認為,相關手術程序和可能面臨的風險,都在三份同意書中寫明,且雙方都簽了字。劉女士的貓死亡,醫院在流程和技術等方面并無過錯,所以并不應該承擔賠償責任。
雙方關于賠償的協商無果。醫院方面建議,劉女士可以去相關機構對貓進行尸檢,如果確認是醫院流程和技術方面出了問題,一定會進行賠償。
愛寵人士呼吁完善監管
記者了解到,類似的寵物醫療糾紛,并不是個案。
去年下半年,一只英國斗牛狗在伍家崗區一家動物醫院做手術時死亡,雙方關于賠償協商不下,狗的主人將動物醫院告到了法院,最終敗訴。
一家動物醫院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約有1至兩起動物死亡的事情發生,因沒有相關規范,很容易發生糾紛。
市畜牧獸醫局醫證藥證科工作人員介紹,由于這類動物手術目前太過“小眾”,所以并沒有出臺相關規范性措施,糾紛發生后,行業主管部門并沒有相關規范性的調解措施進行調解,只能靠雙方協商,或者走訴訟程序。
市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介紹,此前還沒接到類似投訴,暫無調解先例。
為避免類似糾紛發生,市畜牧獸醫局醫證藥證科工作人員建議,首先醫院要嚴格執行工作流程,對動物術前檢測和手術前后的風險,應盡量給動物主人講清情況,該做的檢查必不可少,將手術風險降到最低;同時,動物不能說話,進行這類動物手術存在很多未知的風險,醫院和動物主人之間,應該更多地建立相互信任和理解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