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今年創新試點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

      付兆庚代表(左)做客北青直播間攝影/本報記者崔峻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_新浪網

       

        付兆庚代表(左)做客北青直播間攝影/本報記者崔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夯實“三農”基礎,努力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通過好的土地、好的種子、好的科技、好的服務和管理,讓農民的腰包鼓起來。”日前,北京市人大代表、市委農工委書記、市農業農村局局長付兆庚做客北京青年報直播間時表示,今年,農民種地政策保障將更完善,本市今年將創新試點糧食作物全成本保險。

         制定耕地管理十年規劃

         把北京地質較差農田養肥

      北京不是產糧大市、也不是蔬菜種植大市,但作為糧食、蔬菜主銷區,大城市也要承擔種植糧食和蔬菜的任務,這也是北京農民從土里刨“金”、從土里增收的重中之重。近年來,本市在高標準農田建設上下大力氣,在耕地管理以及地質的提升上加大投入,并制定了十年規劃。特別是在疏整促專項行動實施之后,本市將需要復耕復墾的地塊都納入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規劃中。

      “沒有好地打不了好糧,也形成不了高產,更種不出好蔬菜。”付兆庚表示,本市要用10年時間把北京地質較差農田養肥,讓農民種出的糧食單產高,蔬菜品質好,進而讓農民增收。同時,本市實施糧食高產高效創建行動,推廣小麥玉米主導品種15個、主推技術10項,完成80萬畝以上的良種更換,開展小麥、玉米等高產擂臺賽。去年,房山區竇店十二農場的小麥高產攻關田畝產達到746.2公斤,創了本市歷史新高。

      重點培育31個國家級種業振興企業

         開展“一對一”對接機制

      “有好種子才能生產出好糧食、好蔬菜,種子是核心。”付兆庚表示,北京結合首都功能定位,在166萬畝的耕地保有量上,要推進農業實現高質量發展,就要打造北京品牌,北京提出打造中國種業之都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付兆庚介紹,北京不是農業大市,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農業界的院士在北京的就占了將近一半。據悉,北京在國家級農業科研院所、雙一流學科、院士數、崗位體系科學家四個方面位居全國第一。北京農作物種業“育繁推”一體化企業13家,占全國的12%。國家級種業振興企業31個,是推動種業振興的主力軍。世界農作物種業前十強均在北京設立了研發中心或辦事處。

      同時,北京也是全國農作物、蔬菜種質資源最全的區域,并且是北京市育種發明專利最多的區域。據統計,北京培育全國杰出貢獻玉米自交系13個、占全國的24%,自交系選育的雜交種推廣種植面積47億畝、占全國的38%;“京科968”玉米品種累計推廣超1億畝,成為可以和美國品種抗衡的全國第二大玉米品種。北京鴨、蛋種雞、牛凍精分別占全國市場的80%、58%、40%。“這幾年,北京的品種鑒定數都在全國排第一。”付兆庚說,目前本市玉米、小麥,西葫蘆、櫻桃等品種都在全國前列,北京的種質資源庫、中國的種質資源庫都在北京。下一步,北京將抓住生物種業這個創新戰略發展機遇,利用好基因編輯“兩把剪刀”,以及鞏固在生物育種產業化上的已有優勢,爭取加快實現重大突破。全力推動10個特色優勢物種的市級聯合攻關工程;組織承接10項國家育種攻關工作。

      在種業創新基地建設方面,本市在通州區、平谷區、延慶區打造北京支撐種業之都的重要板塊。以農作物種業為核心的通州創新示范基地、以畜禽種業為核心的平谷創新示范基地、以林果花草蜂藥種業為核心的延慶創新孵化基地已經拿出未來發展規劃,出臺了促進資源要素聚集的政策措施。下一步,平谷區重點打造國家級畜禽種業創新基地,通州區重點打造基因挖掘和育種共性平臺,延慶區重點圍繞林果花草蜂藥種業孵化提升世園公園功能。其他相關區,按照國家和市級布局,結合區域優勢,重點建設當地特色的良種繁育基地。北京還將重點培育31個國家級種業振興企業,開展“一對一”對接機制;辦好中國北京種業大會,發揮北京都市農業的展示示范功能;開展“京”字號種業品牌創建活動,深入挖掘北京種業價值潛能。

         鼓勵耕地集中連片經營

         推廣關鍵環節、全程等生產托管服務

      《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堅持以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活力。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基本完成農村承包地二輪延包試點任務。如何把農田留在農民手里,把農民留在農村?“還得靠服務。北京現有20余萬農民,年齡普遍較大。第一輪土地承包時的30、40歲青壯年,進入第二輪延包普遍都60、70歲了,這就需要健全農村服務,實現從種到收,田地都不閑著。”付兆庚說,這就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著力培育一批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鼓勵通過合作或聯合等方式實現耕地集中連片經營,引導龍頭企業以“訂單農業”等方式帶動規模經營。同時還要大力推進農業社會化服務,實施集約化生產管理,推廣關鍵環節、全程等生產托管服務,加大機收減損增產技術的普及應用,提高先進技術推廣和先進裝備的應用效率,讓小農戶也能獲得便捷高效的現代農業服務。

      付兆庚還提到,本市還將發展林下經濟,培育其他養殖業林下經濟,本市完成了兩輪百萬畝造林,本市鼓勵相關區(特別是平原區)利用林下經濟養雞、養,讓農民增收致富。

         試點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

         探索以工代賑政策

      本市還通過補貼政策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付兆庚介紹,種糧一次性補貼、菜田補貼、有機肥和綠控產品等補貼政策,必須堅持“補貼實際生產者”原則,進一步向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提高規模大戶的生產積極性。

      “北京對農民采取地力保護的政策,每畝農田給予300元的補貼。本市還出臺政策性農業保險,當農民的農作物受到災害導致絕收時,小麥每畝可補償600元,保證老百姓賠不了。”付兆庚提到,本市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在農作物受到災害的第一時間到農村地頭核定損失,原則上理賠期限不能超過一個月。今年還將開展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等創新險種試點。“農民在土地的全部種植成本都將獲得賠償。”付兆庚說,這樣的全部賠付給農民種地提供了保障,也增加了他們的積極性。

      付兆庚還提到,本市對農民增收非常重視,扶持也是多途徑、多要素的。“農村的事就要讓農民去干,讓農民把錢掙到腰包里去。”付兆庚介紹,本市鼓勵農民參與村級公益事業增加現金收入。比如,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全市3342個村的街面、廁所維護,村莊綠化維護等一些村級公益事業,讓有勞動能力的農民去做。

      此外,本市也正在起草以工代賑政策,也已經逐步嘗試農村的部分項目讓村民自己干,比如農村壘堤壩、修邊渠等不用通過第三方公司,直接讓農民來干,這也是增加農民現金收入的另一條渠道。

         文/本報記者 武文娟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