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u id="bx3i8"></u></strong></menuitem><b id="bx3i8"></b>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menuitem id="bx3i8"><strong id="bx3i8"></strong></menuitem>
  • <menuitem id="bx3i8"><ins id="bx3i8"></ins></menuitem>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 <progress id="bx3i8"><bdo id="bx3i8"></bdo></progress>

    1. <progress id="bx3i8"></progress>

      山東博士“棄醫從農”:在美國種花旗參10余年,堅持公益提升華人形象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董昊騫 張海振 報道
      近日,一位華人博士在美國當農民的故事引發網友熱議。2023年1月14日,農歷臘月廿三,北方小年,記者連線采訪了遠在美國的姜銘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董昊騫 張海振 報道

      近日,一位華人博士在美國當農民的故事引發網友熱議。2023年1月14日,農歷臘月廿三,北方小年,記者連線采訪了遠在美國的姜銘濤。對于已經在國外生活了30余年的“美國生產隊長”姜銘濤來說,“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內心的真實寫照。

      16歲考入山東醫學院(現山東大學醫學院),25歲出國留學成為博士后、助理教授。卻因對氣候、枯燥科研生活的不適應等原因,在44歲時選擇結束科研工作。并在46歲那年,成為了一名種植花旗參的農場主。

      在美國成為“生產隊長”的10余年間,姜銘濤先后開發了5個種參基地,還熱心公益,提升了華人在海外的社會形象。“醫生中最好的參農,參農中最好的醫生”,姜銘濤幽默地評價自己。從最早的兩萬美金起始資金和一把鐵锨,到如今的5個種植基地、1個加工廠,還有自己的花旗參品牌,姜銘濤用山東人“闖關東”的精神,在異國他鄉開墾出了一片天地,也找到了屬于他自己的樂園。

      姜銘濤開著他的第一臺拖拉機(受訪者供圖)

      44歲的醫學博士辭去大學教授職務

      1963年,姜銘濤出生于山東省威海市乳山銀灘鄉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979年,16歲的姜銘濤考入山東醫學院。1988年,他趕著出國熱的潮流前往加拿大安大略大學攻讀心臟生理學博士。然而,受到異國他鄉文化的沖擊及當地氣候條件的困擾,姜銘濤患上了季節性抑郁。

      好在次年姜銘濤的女友也到了加拿大,二人在當地舉行了簡單的婚禮,“我們是大學同班同學,后來一起到了美國學習。”1996年起,姜銘濤在美國一所大學成為了博士后、助理教授,并逐漸在科研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績。后來,因科研等諸多壓力一直想換個活法。2007年在妻子的鼓勵下,他正式辭去大學教職一職,走出實驗室嘗試不同的工作:創辦球迷俱樂部、成為報社主編、銷售保險……他還經常組織華人社區的一些公益活動。

      直到2009年,太太受聘到馬拉松郡的一家醫院擔任主治醫師,姜銘濤一家就都一起搬到了馬拉松郡。

      1988年,姜銘濤前往加拿大開始留學生涯(受訪者供圖)

      拿出山東人“闖關東”的精神

      “在海外生存第一、發展第二,沒有太多高大上的東西,這一路跌跌撞撞從書生學者、教授到農民、小企業主、企業家,最開始可以說是‘無知者無畏’。”回顧從46歲開始在馬拉松郡種植花旗參的10多個年頭,姜銘濤坦言,這一路坎坷。

      “國內外有些朋友知道我們搬到了馬拉松郡,于是經常托我幫他們去買當地特產花旗參。在那之前,我是準備在當地做日光大棚種點菜的。”后來,姜銘濤覺得花旗參應該是個全球性產業,就開始種植花旗參。他拿出山東人“闖關東”的精神,想在當地闖出一片天地。

      然而,馬拉松郡的花旗參行業幾乎是家族性壟斷產業,姜銘濤起初只做和花旗參有關的營銷工作。在經歷了初期的一些不愉快后,姜銘濤逐漸遇到了一些貴人,為他深入花旗參行業打開了一扇門。

      由于美國農業的機械化程度很高,姜銘濤就從學習開拖拉機、種植花旗參、管理農場等開始一樣樣學習。“從整地、打樁、播種、拉遮陽棚到修理農具、開拖拉機等等,都得從頭學起,除了流汗,有時候還會流血。”比如打樁,每英畝地要打上168根15厘米粗的木樁,再用300多米長、總重達1噸的鋼絲繩搭成架子,用來固定透光透雨的遮陽篷。一根木頭50多斤重,都是他自己一趟一趟去扛。而且每個樁子都需要在約1.5噸重的液壓驅動下打下去,“前面一個人開拖拉機,后面兩個人一個抬樁子、一個操縱液壓,一旦不小心打到手上,手就廢了。”后來每當想起剛開始在瑟瑟寒風中開墾花旗參地時的“凄慘”模樣,姜銘濤都忍不住想笑,“當年的楊白勞也不過如此了吧。”

      不過,日子雖然辛苦,姜銘濤卻完全擺脫了抑郁情緒,心中只剩興奮,“沒有太多煩惱,每天在地里大概10個小時,回到家就洗澡吃飯睡覺,每天樂此不疲。”

      姜銘濤的第一個花旗參農場(受訪者供圖)

      盡量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公益并不是刻意為之

      在種植過程中,姜銘濤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購買到土壤條件很差的土地,加上倒春寒天氣導致參苗被凍死了30%,損失慘重。但即便如此,在貴人相幫及個人堅持下,他還是一路走到了現在。

      一路跌跌撞撞,姜銘濤仍不忘公益。比如,2017年,他將參場種植后結余的種子無償送給當地貧困山民。“美國各地其實有很多貧困山民是買不起種子的,有的連銀行戶頭都沒有。那年我一共送出去價值近10萬人民幣的種子,幫助到幾百戶山民。”過去5年,他又免費向上千山民發放了1200萬粒花旗參種子,按照10年之后10%的生存率粗略計算,將來至少可以帶來大概500萬美元的收益。

      再比如,美國疼痛學專家、華人醫生阮秀祿曾因幫助癌癥患者減輕疼痛,遭控濫用醫師執照開出大量強效止痛藥物,被聯邦檢察官提出刑事起訴,并被政府判刑21年,引起許多人關注。在阮醫生5年的努力下,美國最高法院最終以9票對0票一致表決,支持他應該獲得洗刷罪嫌的機會。“阮醫生是我們山東醫學院的校友,也是我老師的孩子。”姜銘濤聯合在美華人們為阮醫生捐款10多萬美元,為異國他鄉打拼的華人雪中送炭,展示了華人抱團取暖、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

      他的一舉一動不僅幫助了需要幫助的人,也提升了華人在海外的社會形象。在他看來,公益并不是刻意為之,而是一種本能的體現。

      如今已經是姜銘濤“棄醫從農”的第14個年頭,他的農場已經能產出從3年長到10年長的花旗參。“我拔草的速度可是全公司第一,是我們這里苗族大媽的4倍。”當初嚴謹的醫學博士,如今總是風趣幽默地談論著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姜銘濤給自己制定的退休時間是70歲,“(距離退休)大概還有10年,所以未來10年我希望在花旗參的臨床應用、科研藥用方面做一些工作。”

      鄭重聲明: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僅作為參考,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處理!

      為您推薦

      中国的老人与老人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