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璉 攝
編者按:
研究表明,老年人養寵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為寵物能排解老人的寂寞,釋放老人的愛心,再加上狗狗的忠誠、貓咪的撒嬌、鴿子的靈性、烏龜的憨態,寵物的種種賣萌,給老人生活增添了很多歡樂。不少老人自己省吃儉用,將有限的養老金花在寵物身上。自己疾病纏身,卻心甘情愿遛狗、當鏟屎官,忙得不亦樂乎。在很多老人的眼里,寵物已經成了家中的一員。
耄耋意趣
何振華
家里四個貓咪,品種各異,卻有著一致的“溫良恭儉讓”的德行。我寫過的一篇小文里提到過,四個貓共用一只飯碗,老大從不與弟弟妹妹爭搶,小的也會主動讓哥哥姐姐先用。每當我絲毫不掩飾溢美之情、習慣了擬人的描述、高調表揚四個小家伙的辰光,母親總是說我“瘌痢頭兒子自家好”。其實,在我眼里,老人家才是最疼愛也最容易將它們認同于人的。
起初,只要母親一進廚房,迪迪必定是緊緊相隨,母親也必定呵斥它。迪迪不貪吃更不偷食,每次進不去廚房,它就在客廳沙發里遠遠地張望著,母親不出來,它始終神情專注地瞪大眼睛,一副警惕的樣子,煞是可愛。母親在自己房間里如果有什么在迪迪聽來是異動的聲響,它也會站到母親的房門前大聲“喵嗚”。璐璐是暹羅貓,我對母親說,幾百年之前,它的祖先只是在寺院里生活。母親信佛,小時候我養第一只小貓時,母親就常常對我說,七個尼姑修一貓,養貓就要好好養,要像對待小囡一樣愛護它。看著九旬母親坐在沙發里追她喜歡的電視連續劇,璐璐安安靜靜地依偎著她,這樣的情景,不就是一幅“耄耋意趣圖”么?
賀蘇淵雷先生米壽,我專門送了一張珍藏的陳蓮濤畫的小貓撲蝶,蘇老見之眉開眼笑,愛不釋手。貓蝶諧音耄耋,自古以來即有祝福的美妙寓意。我從小愛貓,到老仍舊沉溺于“鏟屎”的官名而樂此不疲。貓咪的天真爛漫,貓咪的兀自清高,貓咪的潔身自好,貓咪的安持靜觀,慵懶的我,之所以越來越認同它們是我須臾不可分離的伴侶,是因為我老了。
我家“妹妹”
李文娟
我家“妹妹”,是狗狗中的小天使馬爾濟斯,嬌小可愛,體重不足2公斤,獨特的長毛發,烏黑深邃的大眼睛,不是很黏人,時時散發出貴族氣息。
妹妹5歲時來到我家,剛來時,一直待在客廳的沙發上,特別安靜、乖巧,半年里幾乎沒有進入房間過。后來和原主人溝通,才知道妹妹辛酸的過去。原主人家有三條狗,一條是和妹妹同品種的“老公”,另一條是約克夏,“老公”和它生下女兒后,和約克夏打成一片。妹妹只要逾越客廳一步,它們就會聯合起來欺侮妹妹,妹妹只能長期蜷縮在客廳沙發上。長此以往妹妹有了抑郁癥跡象,主人忙于工作無暇“調解”妹妹受到的不公待遇,于是幾經周折妹妹輾轉來到我家。了解妹妹的故事后,我們全家更加憐愛它,抱、逗、遛,和它說話也是盡顯溫柔,就怕大聲嚇著它。漸漸的,妹妹開始在家里隨意走動了,憂郁的眼神變得開朗,每晚看我洗漱時,就跳到我床上,優雅地躺在它專用墊子上,甩著尾巴等著我。我們帶著妹妹去親戚家,回家時把它遺忘在小區門口,等我們發覺回頭尋找,遠遠看到妹妹悠然自得等在親戚門洞旁。
全家外出旅游,只要是自駕游都會帶著它。有一次我們乘飛機旅游,不便帶著它,就把它寄養在朋友家。雖然每天視頻,緩解了我們的牽掛,但妹妹不吃不喝,我們不放心,提前一天結束旅游,凌晨一下飛機直奔朋友家。妹妹看到我們的那一刻,“嚯”地從沙發上跳下,直往我懷里躥,一剎那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也許我們花了一點時間去愛它,而它會用一輩子忠誠回報你、感動你。
獨寵白頭鵯
倫豐和
家有露臺,植樹養竹,自然成了鳥兒的樂園,愛鳥老人不但呵護紛至沓來的鳥貴賓,而且對筑巢育雛的白頭鵯獨寵有加。
黃梅季節,在竹林里有一鳥巢,巢的底部,整齊地排著四枚呈豆沙紅的鳥蛋,其上布滿紫色斑點,比鵪鶉蛋小了一些,十分可愛。經驗告訴我這是白頭鵯的蛋。
白頭鵯俗稱白頭翁,是“三有”動物,受法律保護的,所以我有責任和義務讓它們繁衍下一代,并在群里科普一下愛鳥知識。
幾天之后,趁雌鳥外出覓食時,抓拍到巢里鳥蛋孵化的小視頻,發至朋友圈:三雛已出,唯一蛋尚未破殼,第二天,又一雛破殼而出,終于如愿了,我用手機拍下四小精靈可愛的一幕:剛剛出生的四只小白頭翁,顯得熱熱鬧鬧,身子光溜溜的,紅紅的肉肉的,沒有一點羽毛,閉著兩只小眼睛,只知道直著身子,張著嫩黃的小口,嘰嘰地叫。微友們見了照片后感慨萬千,這狀態就是成語“嗷嗷待哺”的真實寫照。除了點贊外,更多的思考是:如何與鳥媽媽合力拯救它們……我翻閱許多關于鳥兒的書籍,在梅雨天,遮雨保暖,還放置桌子撒些糙米、面包蟲和水。有一位微友見之白頭鵯孵雛的艱辛,想到媽媽的辛苦,以鳥喻人,讓第二、三代看看微信里鳥兒降生的艱難,由此想到母愛的偉大。鳥爸爸呢,不見蹤影,頗有腹誹。后來發現,窩邊還有一只鳥在附近,雄鳥則擔負著送餐和站崗放哨的任務,只要發現有“敵人”諸如斑鳩入侵時,它便發出尖厲的叫聲,繼而作拼死一搏。
功夫不負有心人,四個雛兒在鳥爸媽精心哺育下,終于飛出鳥巢,融入大自然。
老“鴿”養鴿
東生
前不久,在花鳥市場和好友老“鴿”不期而遇,才知道,他兒子結婚五六年沒有生育,還說要“丁克”,老“鴿”一氣之下,和夫人一起跑到老家南匯鄉下,住進了堂弟閑置的兩上兩下的老房子!心想,有得服侍你們這兩個沒心沒肺的小東西,還不如回鄉養點鴿子自己玩玩。老“鴿”的父親姓葛,是老信鴿協會的,他從小就跟著父親養鴿,綽號老“鴿”。我兒子出生后,可沒少吃他送的鴿蛋!
老“鴿”親自開車來接我。院子不小,除了種著幾棵果樹和一些時令蔬菜之外,讓人彈眼落睛的就是那個坐北朝南,起碼能養三四十對鴿子的大鴿棚!早晨鴿子已經放過了,不斷有鴿子飛回來,還不餓,不急于進棚,停在棚頂,左顧右望,有的似乎沒有飛過癮,又重新騰空而起,直飛藍天,還有的在菜地里悠閑地散步,偶爾啄些碎石顆粒、新鮮菜葉……
老“鴿”知道我懂養鴿,沒多說啥,只是抓了幾只老鴿,向我展示“眼砂”和“條板”(翅膀),證明他這棚鴿子種系的優良和價值。老“鴿”在進廠前,在大陳島當炮兵,為了與師部聯系方便,還自告奮勇養過軍鴿,得到師部表彰。那天午飯,是用吃鴿食兩年的老母雞燉的湯,香萵筍葉子加咸肉的大灶菜飯,使我仿佛回到了兒時鄉下祖母家,回來幾天后,還依然唇齒留香……他告訴我,現在的養鴿生活舒心快活,空氣好,吃的菜新鮮,兒子媳婦來過一次后,現在每周都要來吃大灶菜飯!還向二老保證要生寶寶了……
老“鴿”還告訴我一個意外的好消息,因為養鴿,經常要抬頭望天,多年的頸椎病,居然不治而愈了!
阿姐說龜
龔偉明
還在疫情期間,大家排隊做核酸時,樓上阿姐跟鄰居說:“我把烏龜放進池塘里了。”
樓上阿姐的一只烏龜養了快二十年。她的體會,是通過養龜觀察其習性,有益于老年人養成慢生活節奏。鄰居常看到她從菜場買一小袋寸長的活魚回家喂烏龜。驚蟄后,阿姐說烏龜又開始爬盆要吃了。過段日子,她開心地用手比畫“又大了一圈”。
有鄰居以為,養龜不費心血。阿姐說:“那是‘看人挑擔不吃力’。不要看烏龜不吵不鬧,可也要侍候,高溫天我是要拿進屋里孵空調的;冬眠了也要拿進屋里防寒潮。還有自來水先要放盆里除氯氣,烏龜排泄物和吃余的殘渣等要處理掉,天天換水。否則水污染,烏龜背甲會得斑腐病。”
樓上阿姐每天做好核酸,會走到池塘尋找她的烏龜。解除管控后,池塘周圍人多了。阿姐跟鄰居說:“前段日子,我試著喂點飯粒,可是吃慣小活魚的烏龜不感興趣,我于心不忍。畢竟從小養到大的,放養烏龜后,我常會夢到的。”阿姐繼續說,“有一天,我看到物業有人穿著背帶雨褲拿著網兜在撈落葉,真想請伊幫我把烏龜捉上來。再一想,如今這小東西在池塘里,好比到了‘大人家’屋里向,日子好過了,我倒放寬心哉。”
池塘里游弋著大大小小的錦鯉魚。烏龜劃動著四肢,呈45度緩緩游著。往往樓上阿姐散步后來到池塘,烏龜已經安靜地趴在山石上。它頭對著阿姐,脖子努力伸仰著。鄰居跟她逗趣,說,烏龜看著你,要跟你回家啊。阿姐呢,雖然心境已經調整得開朗了,眼眶卻禁不住有點濕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