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近日報道,寵物克隆正在興起。為紀念剛剛去世的愛犬“妮妮”,在上海做紅酒生意的張玥演花費38萬元,復制了一個“妮妮”。“妮妮”并不是第一只被克隆出來的狗,在它之前還有“乖乖”“兜兜”“果汁”等克隆狗誕生。
2005年4月,韓國科研團隊在實驗室里克隆出了名叫“Snuppy”的世界首例體細胞克隆狗。而近年來,隨著寵物消費市場的增長,動物克隆開始走向商業化。韓國一家公司在全球范圍內已經提供了超過1200只克隆犬,并于2014年進軍中國克隆寵物市場。為張玥演提供克隆“妮妮”服務的則是一家中國公司,該公司的目標是一兩年內做出300只克隆犬,2018年下半年,就已經接到30個訂單。該公司下一步還將對貓、馬等動物進行克隆。
與克隆人被嚴令禁止不同,各國對寵物克隆都沒有明確的規定。但是寵物克隆同樣面臨著倫理爭議。美國福布斯網站連續七年發布新年應當關注的涉及倫理和政策問題的十項科學技術,2019年的榜單中,寵物克隆名列榜首。
克隆一條狗,雖然滿足了寵物主人對愛犬的情感需求,但需要用多條狗取卵和代孕,孕育克隆體的代孕狗將過著煎熬的生活,它們的身體與生理都將受到傷害。韓國成功克隆出“Snuppy”時,便用了1000個胚胎,分別植入123只代孕犬體內。
目前寵物克隆的手術過程以及技術操作都缺乏相應的標準。由于克隆技術目前尚未成熟,一些克隆動物或將存在先天性缺陷和免疫方面的問題,也對動物權益構成了威脅。一些學者則擔憂,有人突破倫理底線,將寵物克隆的技術運用在人類身上。這種擔憂,顯然不是杞人憂天。
雖然目前寵物克隆的費用還比較高,尤其是犬的克隆難度比其它動物大,費用高達數十萬元,但是對于部分寵物主人來說,寵物是他們重要的精神寄托,既愿意為“留住”心愛的寵物耗費巨資,同時也有財力支撐這一點。
《2018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顯示,2018年中國寵物消費市場規模達到1708億元,同比2017年增長了20.5%,其中寵物狗市場規模1056億元,寵物貓市場規模652億元,中國城鎮養狗、養貓人群達5648萬人。隨著城鎮中養狗、養貓人群的增長,我國寵物消費市場的規模還將繼續擴大。同時,隨著寵物克隆技術的不斷進步,寵物克隆的成本將降低,對寵物克隆需求將水漲船高,潛在的問題也將進一步凸顯。
目前,寵物克隆已經開啟了商業化步伐,監管卻仍處于空白。面對這種情況,有關部門必須與時俱進,及時跟上寵物克隆市場發展的腳步,盡快明確寵物克隆商業化的相關標準。 避免以愛寵物之名,損害動物權利,更要避免寵物克隆技術被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