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廣西南寧市良慶區康平街的康養之家養老院里,老年人在下棋。 黃艷梅 攝
中新網南寧1月14日電 (記者 黃艷梅 楊志雄)正在此間舉行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十三屆廣西壯族自治區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協委員、玉林市政協主席呂劍楓建言,通過探索多元醫養結合、壯大醫養服務隊伍等措施助力健康養老,讓“銀發族”有“醫”靠。
近年來,隨著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越來越強烈。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2.64億人,占總人口比重18.70%。廣西60歲及以上人口達到836萬人,占總人口比重16.69%,人口老齡化日趨嚴重。
“當下,大力推進醫養結合,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優化老年健康和養老服務供給,增強老年人獲得感和滿意度非常重要而又緊迫。”呂劍楓稱。
呂劍楓認為,當前,推進醫養結合,大力發展養老事業仍存在醫養結合配套政策不夠細化、醫養結合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專業人才比較缺乏等主要問題。
對此,呂劍楓建議,不斷優化公共醫療機構資源,鼓勵廣西有條件的綜合醫院利用自身設施資源、技術和人才等優勢,加強康復醫院、護理院和安寧療護機構建設,改造增加養老機構的護理型床位和設施。同時,依托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設康復病區和醫養結合病房;鼓勵大型或主要接收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機構,提升診療能力;鼓勵有條件的醫療機構加強與養老機構深度合作,以服務外包、委托經營等方式,為養老機構的老人提供連續、全流程的醫療衛生服務。
“鼓勵社會組織和資金開辦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中心、醫養結合示范基地或建設家庭養老床位等,讓入住老人享受專業、周到的醫療保健服務。”呂劍楓建議,依托第三方力量,充分利用社區的資源配置,打造集生活照護、健康保健、精神撫慰、文化娛樂等多項養老服務為一體的社區托老所,為入住老人提供“日常照料—預防—治療—康復—長期護理”閉環綜合型醫養服務。
醫養結合,“養”是基礎,“醫”是核心。呂劍楓建議,強化政策扶持,暢通醫養發展渠道,支持公辦養老機構或醫養結合機構改革,優化人員薪酬管理機制;建立完善公立醫療衛生機構為醫養對象提供上門醫療服務,采取“醫藥服務價格+上門服務費”的方式收費,及時將符合條件的養老機構內設醫療衛生機構納入醫保定點管理,解決醫療機構“有簽約、無激勵”,提供醫養結合服務的動力不足的問題。
在如何壯大醫養服務隊伍方面,她建議加快推進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緊缺人才培養,將老年醫學、護理、康復、全科等醫學人才以及養老護理員、養老院院長、老年社會工作者等養老服務與管理人才納入相關培訓項目,將醫養照護人才納入學歷教育。此外,建立“學習—實踐—就業”合作制度,推進醫養服務培訓中心和實訓基地建設,為醫養結合機構打造綜合服務團隊。
廣西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速快、空巢化趨勢明顯。當前,廣西通過實施養老服務質量提升行動,夯實老年人社會保障體系。廣西養老服務領域首部地方法規——《廣西壯族自治區養老服務條例》于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