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記者 張聰
今晚,大型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第二期將在江蘇衛視播出,發起人楊瀾、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將與多位設計師、色彩專家及藝術家一起穿過茶馬古道,去“民族扎染之鄉”周城,體驗探訪傳承了千年的非遺技藝白族扎染。
打開鳳凰新聞,查看更多高清圖片制作扎染,染料是關鍵的步驟。見到白族扎染第十八代傳承人段叔坤時,單霽翔被院子里大片藍白色的染布震撼了眼球。段叔坤介紹稱,四五十畝板藍才能制作出一缸染料。但板藍原本的模樣并不似染缸中那樣厚重。
另一邊的種植棚里,楊瀾一行人見到了白族扎染州級傳承人張翰敏。張翰敏不僅告訴大家采摘板藍的要訣,更在藍續扎染坊讓楊瀾見證——這缸染料竟需要“吃”東西!原來,麥芽糖、米飯、酒等都是幫助染料發酵的物質。
染料準備就緒,扎染開始了。
一到實戰階段,楊瀾和單霽翔兩位“學徒”可謂互不相讓,時不時開啟可愛的“互懟”模式。在白族扎染第十九代傳承人段袁的幫助下,單霽翔一行制作出了一幅《千里江山圖》,楊瀾則親手染出了明黃色布料。
節目中,大理白族扎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段銀開揭開了搟面杖的秘密——它正是扎花的工具之一,有了搟面杖,扎染的圖案才有了水波紋樣。而在他的幫助下,楊瀾制作出了一幅被單霽翔戲稱為“第一次看見蝴蝶會吐泡”的作品……
在本期節目的“非遺小劇場”里,一個叫金花的女孩為心上人阿潤做了一條蝴蝶扎染手帕。事實上,扎染不僅是周城姑娘表達愛意的方式,也是每個周城百姓貫穿一生的重要見證。節目錄制時,恰逢村民要為出生百日的孩子祈福,孩子身著扎染布料制成的衣服,頭戴虎頭帽,一出生便收到了最美好的祝福。
藍與白的故事出自蒼山洱海的天地之間,卻不會止步于一隅。板藍會生長蔓延,扎染技藝會發展演變,而中國文化也會走向世界。
(圖片由江蘇衛視官方提供)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