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沈陽晚報
今年,沈陽持續改善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讓天更藍水更清;加快“無廢城市”建設,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優化環評審批,讓營商環境再上新臺階。1月8日,在沈陽市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上,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采訪了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裴希巖。
多措施改善環境 讓天更藍水更清
2022年,沈陽市優良天數320天,同比增加5天,達標率87.7%;PM2.5平均濃度32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15.8%,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提前3年達到“十四五”規劃目標。全年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第12名,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第一。地表水環境質量連續4年持續改善,7個國考斷面水質達到優良水平,全市國考斷面水質綜合指數6.02,水質綜合指數同比改善5.97%,無劣Ⅴ類水體。
今年,沈陽扎實推進藍天保衛戰,重點實施燃煤污染治理提升、臭氧污染深化治理、移動源協同治理、揚塵和秸稈禁燒精細管控、重污染天氣聯合應對五大行動,確保大氣優良天數、細顆粒物(PM2.5)濃度在完成考核目標基礎上力爭持續改善。扎實推進碧水保衛戰,重點實施重點河段水質提升、污染源全面治理、重點工程補短板、水環境監管提檔升級四大行動,確保20個省考以上斷面全部達標,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不低于46.7%,全力消除Ⅴ類水質。
加快“無廢城市”建設 推動綠色低碳發展
2022年,沈陽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工業危廢、醫廢、涉疫垃圾安全處置率均為100%。沈陽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防控。在遼寧率先編制完成“無廢城市”建設實施方案,明確7大類40項重點工作,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有序開展,沈陽市獲批成為“十四五”全國首批“無廢城市”建設城市。
今年,土壤污染源頭將得到有效防控,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將得到有效保障。在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市生態環境局將嚴格環境準入約束,構建嚴格準入防線,實施嚴格總量控制。加快“無廢城市”建設,完善“無廢城市”建設工作推進體系,推動落實工業固廢、生活源固廢、農業固廢、建筑垃圾、危險廢物5大領域重點任務。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探索建立降碳減污協同機制和碳排放控制體系。
加強生態環境監管 強化執法效能持續提升
2022年,依托沈陽市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市生態環境局開展紅線監管工作流程和機制研究,建立健全生態保護紅線基礎數據庫、完善紅線監管平臺業務系統、構建生態保護紅線區綜合觀測網絡、探索生態保護紅線監管業務化運行模式,圓滿完成生態保護紅線內生態破壞問題監管省級試點工作。推動棋盤山地區塑造生態敏感區轉化樣本,成功創建國家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有效促進周邊區域發展。
今年,市生態環境局將持續完善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平臺,強化紅線內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破壞監督。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推動落實《沈陽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謀劃建設生物多樣性監測網絡。啟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編制沈陽市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綱要和年度實施方案,力爭6至7年內,獲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命名。強化生態環境執法監管,開展環境執法“鐵拳”、柔性執法“幫扶”、精準執法、環境信訪攻堅、執法尖兵鍛造五大行動,持續提升環境執法效能。
優化營商環境 讓環評審批再加速
讓數據多跑路、讓企業多省心、讓建設提效率,環評審批跑出“沈陽速度”,助力沈陽市高質量發展。2022年,市生態環境局深化環評審批“放管服”,助企紓困。對沈陽市2256個億元以上重點項目實施市局領導、分局領導、服務專員專人包保服務;為小微企業提供“打捆環評”服務降本減負;升級環評“即來即辦”項目審批服務,實現沈陽市16個大廳環評審批“全市通辦”,170多個項目享受環評“即來即辦”審批服務,累計為企業節省辦理時間1700多個工作日。在遼寧率先實施環評審批全過程公開,實現公眾實時全過程監督。
今年,市生態環境局將持續優化環評審批,深化重點項目包保和小微企業“打捆環評”服務,提升“即來即辦、全市通辦”成效,探索拓展“多證并聯”辦理;在核心發展板塊等區域大力推廣區域評估,積極做好引進項目生態環境差異化準入服務,促進項目快速落地、達產、見效。
沈陽晚報、沈報全媒體主任記者 劉宏偉 攝影記者 陳鴻博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