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鱷是中國著名的珍稀、瀕危爬行動物,野生數量一度低于100條,種群的生存曾位于滅絕的邊緣。
上世紀末,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第14屆鱷類專家組工作會議上,各國專家對中國揚子鱷的野生狀態進行了評估,一致將其確認為全球23種鱷類中最瀕危的物種。
值得欣慰的是,在揚子鱷的人工繁殖技術被攻克后,這一物種的數量正在逐漸上升。就在5月13日上午,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放生了51條揚子鱷。該保護區的工作人員還介紹,安徽省今年計劃在5月底前放歸530條揚子鱷,是歷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
危機中的野生揚子鱷
和舉世聞名的大熊貓一樣,揚子鱷也同樣是中國的“國寶”,同時也是世界七大瀕危野生動物之一,該物種的保護受到了國家林業部門的高度重視。
大約在1.5億年前,進化初期的揚子鱷曾遍布大江南北,最北曾活動于內蒙古、甘肅和山東一帶,向南曾抵達長江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區,湖南、湖北、江西、浙江、江蘇以及上海等地都留有化石遺跡。然而,從上世紀50年代以來,揚子鱷的生存卻迎來了一次猛烈的沖擊。
隨著長江中下游沿岸人口的不斷增長,大面積的濕地被開墾成了農田和建設用地。在鄱陽湖等長江附屬湖泊的周邊,圍湖造田活動曾非常火熱,直接后果就是湖泊的調蓄能力持續下降,濕地的生態服務功能也盡數喪失。
鄱陽湖濕地
在長達數十年的開發過程中,野生的揚子鱷失去了賴以生存的濕地,自然棲息地不斷萎縮,碎片化也越來越明顯。還有不少揚子鱷被人類直接捕殺,野生種群的數量急劇下降。到了70年代初,美國國家地理雜志發表的一篇文章震撼了所有人:中國的揚子鱷可能已經絕跡。
在2014年前后,華東師范大學的專家們經過野外調查后發現:中國的揚子鱷生存堪憂,野生個體已經不足100條,活動范圍不超過500平方公里,主要位于安徽省宣州地區以及浙江省的長興西部。
揚子鱷是一種怎樣的動物?人工保護難在哪里?
揚子鱷是世界少有的短吻鱷,其吻型和美國的密西西比短吻鱷相似,但是揚子鱷的體型更小。成年的揚子鱷體長很少超過2米,最常見的只有1.5米左右,體重36~40公斤,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鱷魚之一。
在農村地區,揚子鱷也被稱為“土龍”或者“豬婆龍”,也有人將其稱為“水壁虎”。從外觀上來看,揚子鱷的頭部較大,看起來相對臃腫,鱗片上有很多顆粒狀和帶狀的紋路,區分度較高。
在自然環境下,揚子鱷以鳥類、獸類、兩棲類以及甲殼類動物為食,位于食物鏈的頂端位置。也正因為如此,揚子鱷對食物資源的要求較高,一般一個野塘中只能容納下1-2條揚子鱷。
除了缺少食物資源,生存率低下的問題也一直制約著野生揚子鱷的種群規模。在每年6月份,揚子鱷開始尋找配偶,7-8月份開始產卵,平均每窩能產下10-20枚卵。母鱷將卵產在草叢中,上面覆蓋雜草,依靠自然溫度孵化,最終只有一半左右的幼鱷能破殼而出。
野生的揚子鱷從孵化到成年,存活率非常低,種群的復壯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為了彌補這一缺陷,人工增殖放流是一個不錯的方式。但人工放流也同樣面臨著很多難點,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提高放生個體的存活率。
在人工養殖環境下,揚子鱷的種質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生存能力也不如野生個體。當人工繁育的揚子鱷被放生到野外環境后,大多數個體都難以適應環境的變化,最終因食物短缺等原因而死亡。
保護區管理局的工作人員指出,截止到目前,人工繁育的揚子鱷已經超過1.5萬條,但是野生的揚子鱷依然只有200條左右,仍處于極度瀕危狀態。
由此可見,對于揚子鱷的種群保護,不能簡單地一放了之,只更重要的是幫助放流個體更好地適應野外環境,提高生存率。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揚子鱷的生存危機。
安徽放歸530條揚子鱷,意味著什么?
從2003年~2020年,安徽揚子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舉行了16次揚子鱷的野外放生活動,累計放歸508條揚子鱷。其中,部分揚子鱷已經初步適應了野外環境,開始自然繁育后代。在去年年底,自然孵化出的幼鱷數量累計達到了215條——至于是否能否活到成年,還要打上一個問號。
如今,安徽省計劃在5月底前放歸530條揚子鱷,在放流數量不足、野生個體成活率低的背景下,這無疑具有重要意義——這不僅意味著揚子鱷的保護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還進一步提高了野外種群的恢復速度。
事實上,在放歸這批揚子鱷之前,保護區的工作人員已經做足了準備。在揚子鱷的人工繁育基地,研究人員精心挑選出了974條體質強健的幼齡揚子鱷,通過對DNA的遺傳背景進行分析,再從974條“候選者”中挑選出了530條,體格更加健壯,親緣關系也更遠,能夠防止近緣雜交所導致的資源退化。
在這批揚子鱷放歸之后,后半程的保護計劃也在有序展開。專家們在部分揚子鱷身上安裝了衛星追蹤器,能夠幫助人們更好地了解揚子鱷的運動和遷徙信息,以便及時提供救護。
為了解決食物資源不足的問題,各個池塘都投放了足量的魚苗、螺類等天然餌料,為放生的幼齡鱷提供了充足的營養。同時,這些塘口為揚子鱷充分適應野外環境提供了一個緩沖平臺,進一步提高了適應能力。另外,各個塘口還移栽了多種水生植物,營造出了適宜的棲息環境,進一步保障了揚子鱷的安全。
這些工作能夠提高放歸揚子鱷的生存率,但即便如此,還是有很多新的問題急需解決。在后續的調查中,還需要緊密監測揚子鱷棲息地的環境變化,繼續加強對揚子鱷繁殖情況的監測。
結語
揚子鱷是中國特有的珍稀物種,屬于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人工放流個體的野化過程一直是個難點。在未來,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如何切實提高放歸個體的成活率是研究的重點所在。
野生揚子鱷的保護需要借助科學的力量,相信隨著保護措施的不斷完善與技術的不斷進步,揚子鱷的野外種群定能逐漸恢復。對此,我們不妨共同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