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覆于龍華鎮塔坪山龍華寺院壩的孫保權的墓碑
□龐國翔
1945年5月,由于日本鬼子先后進入黔南獨山、丹寨等縣,在貴州省麻江縣已辦學六年多的“國民革命軍陸軍通信兵學校”馬上撤離,遷往“陪都”重慶長江上游近郊江津縣。
陸軍通信兵學校成立1936年9月1日。當時蔣介石兼任校長,徐庭瑤任教育長,最初校址設于南京丁家橋。1937年11月遷至湖南臨澧,次年冬再遷貴州省麻江縣,校址設于縣城北的武廟。該校在此地辦學時間較長。
1945年5月“陸軍通信兵學校”遷到江津縣后,校總部設在長江西岸重鎮油溪鎮。學校設有黨部,負責國民黨黨務活動。另外設有政治部、教育處、總務處等。轄有三隊兩所。即:學員大隊,下轄相關中隊,其任務是訓練國民黨各部隊營團級以上軍官;學生總隊,下轄相產關中隊,隊員招自全國的高中畢業生,分有線電、無線電兩類專業;學兵大隊,下轄相關中隊。“兩所”指軍鴿所,飼養軍鴿數百只;軍犬所,飼養美國種犬8只,后繁殖到近100只。不久,軍鴿所、軍犬所分別改為軍鴿隊、軍犬隊。此外,學校還設有特務連等。
油溪鎮是江津長江上游西岸的一個較大城鎮。因人口眾多,比較繁華,所以通信兵學校直屬的軍鴿隊、軍犬隊不能直接在油溪鎮的城內,于是校方進行了選址。
油溪鎮長江對岸是江津縣龍門灘鎮。兩鎮隔著長江,斜相對望。在離龍門灘鎮不遠的上游長江畔,有一座山叫塔坪山。這山很特別,呈塔狀,山面臨水,高聳江邊,登山可鳥瞰長江及其不遠處的油溪、金剛等集鎮。
這下,通信兵學校總部將所屬的軍鴿隊調駐龍門溪鎮塔坪山的最高處龍華寺,將軍犬隊調駐龍華寺附近的波羅寺。
本來平靜的龍門灘鎮塔坪山小山村,這下不太平了。因調駐了“鴿隊”和“狗隊”,就惹來了不少的麻煩。這些部隊,雖然打不贏日本侵略者,但卻大肆強買強賣,拉夫派差,亂砍樹木,踐踏莊稼。在百姓家中強行借走農具、牽走牲畜,甚至調戲婦女等,可謂橫行霸道,殘害鄉民。當地百姓是苦不堪言。
然而,雖然“軍犬隊”和“軍鴿隊”同住一座山即塔坪山上,這兩隊也都同屬蔣介石的一家人馬,但由于所飼養的對象不同,一是狗、一是鴿,因而早就有一些矛盾。加上他們受到上司的青睞程度不一,兩隊教官思想意識也有一定的差距,所以其矛盾由來已久、由來已深。據說兩隊在貴州麻江縣時就發生過糾紛。他們為了達到各自的私欲,不時相互掣肘,甚至相互傾砸。
民國三十五年即1946年初冬的一天,陸軍通信兵學校在油溪鎮開會,會后組織看川劇。軍犬隊和軍鴿隊兩方都在,在看川戲過程中,為了調戲一名婦女,兩隊發生摩擦。“狗隊”便懷恨報復,放言將進行報復。
第二天一早,軍犬隊聯絡駐油溪場國民黨部隊一個排的兵力,一隊人馬渡過長江,來到龍門灘鎮塔坪山軍鴿隊的駐后,立即包圍了龍華寺。喊話要軍鴿隊交出在油溪場搗亂的“首兇”,軍鴿隊雖閉門固守,但由于只有幾支手槍,外無援兵,肯定是敵不住軍犬隊的大批人馬。軍犬隊還帶上了步槍、機關槍等重型火力。他們用機關槍先是朝天猛烈連續射擊,院內樹枝樹葉、房頂磚瓦落下,嚇得當地老百姓緊閉大門,不敢外出探望。
這時,明顯占下風的“軍鴿隊”負責人、中尉孫保權帶著全體隊員,徒手整隊走出院門。不想軍犬隊居然向孫保權開槍射擊。孫保權當場倒地,血染院壩。軍犬隊將孫保權擊斃后二話不說,揚長而去。
孫保權,號孫岳,畢業于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即黃埔軍校第四分校十九期第9總隊。畢業時21歲,籍貫浙江杭州,浙江紹興脂構匯頭人。他本是國軍基層軍官,不想死于國軍之手。
孫保權被打死后,軍鴿隊將其葬于龍華寺右側,墓碑頂端刻有國民黨的十二角星,豎刻文字為:陸軍中尉孫保權之墓。石碑上刻悼詞:哭君之死,死于正義,士氣長存,松柏長青;哭君之死,人死有魂,死于異鄉,英名永存;哭君之死,死之有因,魔王兇手,擇日肅清……
同一軍校的兩個所屬隊所扯皮,還動了真家伙,開槍打死了人,死的又是頭頭,這軍鴿隊哪里肯依,揚言要報仇。于是上峰立即派出重要人物進行強制性調解。并很快將軍鴿隊調離龍門灘鎮塔坪山,先到一個較為隱蔽的地方,以防矛盾升級,造成更大沖突。
軍鴿隊調走后三日,校方請來當地石匠許萬良將墓碑搗毀。
對于這個發生在國民黨軍校系統的當時影響很大的“犬鴿之戰”,國民黨及其軍方極力淡化,“擱平撿順”。抗日戰爭結束后,陸軍通信兵學校從江津縣油溪鎮遷走。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龍門灘鎮一度改名,現在改名為龍華鎮。至今在江津區龍華鎮塔坪山的龍華寺院壩邊的亂石草叢中,還倒覆著半塊孫保權的墓碑,碑上的國民黨十二角星還在,“孫保權”三字中的繁體“孫”字還能辨識。
1984年龍門鄉政府出版了第一部鄉志。這時離“犬鴿之戰”事件發生已有三十八年之久,《龍門鄉志》中對此事的記載只有短短10排文字。后來筆者經過多方采訪,寫成此文,還原事件真相。
(作者單位:江津區文旅委) 圖片由作者提供
未經授權 不得轉載
海量資訊、精準解讀,盡在新浪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