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寧區首個無架空線全要素整治示范區建成,北新涇街道成為全市率先在全域完成市政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的街道。轄區內全部道路10.87公里、密如蛛網的架空線已入地,呈現出令人賞心悅目的天際線。
圖說:施工前后對比圖 北新涇街道供圖(下同)
長寧區建管委副主任郁夫介紹,三年來,區架空線指揮部辦公室牽頭協調電力、信息、合桿、供排水等權屬單位,完成了包括電力工井70座、電力排管7395米、電力直埋23.82公里、信息井109座、信息排管9533米、拔除老舊桿件729根、合桿立桿522根、人行道鋪裝60萬平方米在內的綜合整治。
該工程將架空線入地和桿箱整治匯成“一盤棋”共同推進,最大限度將單個項目逐項推進轉化為多個項目協同并進,既加快城區建設總體進程,提升項目質量,又減少重復建設和施工影響。整個施工過程復雜,每一條路都要經歷電站選址、管線綜合平衡、管線方案設計、交通組織研究、管線搬遷、電力信息合桿主線施工、電力直埋進小區單位、停電割接、撤線拔桿立新桿、道路景觀提升等諸多環節,同時涉及多部門協同。
線路割接停電期間,針對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國網上海市區供電公司安排發電機保障用電;針對高層公寓電梯、水泵,提前部署發電車滿足用戶出行和用水需求;高溫期間,借用10分鐘步行路程的街道社區活動中心,貼心解決居民乘涼需求。
施工現場,不可避免仍然時有噪聲擾民的情況發生,由于日間要保持道路通暢,導致大量工作只能擠在夜間做,給周邊居民帶來一些困擾和不便,施工方也盡一切可能采取新工藝方法,盡可能把噪聲控制在較低水平。但過了3到6個月的“陣痛期”,周邊居民就逐漸體會到架空線入地這項民心工程帶來的獲得感,環境提升了,安全隱患消除了,小區用電也擴容了。
圖說:中環橋下空間改造提升前后對比圖
“我們始終注重既要整治質量好,又要依托整治提升周邊環境,更要為街區居民打造宜居的家園。”郁夫表示,整治期間,各參建單位主動投身到街區的環境建設。例如,結合架空線入地整治對中環跨蘇州河橋下空間進行環境提升,打造以“火烈鳥”“獵豹”“斑馬”為三大主題的體育、休憩空間,成為吸引廣大市民前來打卡的網紅地點。另外,在工程推進過程中,由北新涇街道統籌協調,注重與加裝電梯、精品小區、美麗街區、污水管改造等民生實事工程相結合,銜接好時間節點、分攤好資源成本,最終讓民心工程提質增效,老百姓更加受益。
新民晚報記者 屠瑜